徽县城西40里的栗川乡杜公行政村山根自然村一带有与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关的杜公村、杜公小学、杜公祠碑、杜公祠堂、杜公井、杜甫钓台等文化遗迹。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12月曾在栗亭山根村一带寓居过,唐宋以来文人雅士在栗亭留下了许多缅怀杜甫的诗文、题记、碑刻,修建过纪念杜甫的祠堂。
早在北宋中期,木皮岭下的山寨坡已筑有杜公祠堂(距元观峡一里余,即木皮寨杜公草堂),后来毁于宋金战火。明清以来的官方对杜公祠进行过多次修葺。
清代光绪年间叶恩培主修的《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到:“栗亭草堂,名嘉亭,在栗亭县,宋建,邑令赵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之句为榜。”是说北宋栗亭县令赵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的诗意建造了一座纪念杜甫的祠堂,取名“嘉亭”。北宋大诗人贺铸编成于哲宗绍圣二年(年)的《庆湖遗老前集》里有一首缅怀杜甫的《寄题栗亭县名嘉亭》诗,这是迄今发现较早记述栗亭杜公祠的一首诗,可知栗亭草堂创修于公元年之前。
明代嘉靖年间郭从道主编的《徽郡志》记载到:“杜少陵祠在栗亭西,正德(—)中御史潘公梦拾遗,始仿建祠堂,其遗址存焉……”栗亭杜公祠在明代武宗朝时又由官方进行了仿修,并将堂址由山寨坡移至山根村。明万历(—)中,州牧左公(左之贞)“重修祀堂三间”;清康熙丁酉冬()陕西观察使童华祖莅临栗亭,见“古迹堕废”,会同知州周元良召集当地绅士等人捐资重修,历时两年完工,“献宇三楹”;清乾隆六年()徽县知县牛运震“按部之暇,控骖栗亭,穆子美之高风,瞻拜遗像,”增修杜公祠,“两造堂室,迹其缭垣,置守祠二户,并购田十亩以供春秋享祀”,又在祠堂周围栽松种菊,形成“茅茨鸟雀,松菊藩篱”的幽雅精致,并且刻碑记录了修祠经过(见牛运震《杜公祠记》);嘉庆丁卯—己巳间(—),知县张伯魁见杜公祠堂“祠宇倾颓,享祀俱费,无人过而问之。余拜祠下,触目兴怀”,会同栗亭生员梁负栋又一次重修杜公祠。张伯魁年秋所写的《重修杜少陵祠堂记》记载道:“祠成,咸属予为记。按祠之南为木皮岭。东望青泥,若俯而即。南六里许,元观峡钓鱼台皆遗迹也。稍里许,则旧祠也。明御史潘公梦拾遗始建祠宇,其遗迹存焉。今重修祀堂三楹,国朝观察董工建也。瞻祠田十亩,前令牛公置也。详于碑石,久为民占,今复归于祠。”他将杜公祠的来历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又记述了这次增修的情况“前有隙地,今为祠门,其左至右,各增盖耳房二间,予率众捐资重修…又增置瞻祠田十亩,与牛公所置之十亩并以属之梁子(即栗亭人梁负栋)。俾司春秋享祀,岁时修葺之事也”。同时在祠堂正南六十米处建造了戏楼一座,祠堂与戏楼之间,由东西两侧回廊相连。经这次维修扩建,杜公祠成为一处有祠堂、院落、塑像、碑刻、碑亭、戏楼的完整的建筑群落。
另外,《重修杜少陵祠堂记》碑记载了清朝光绪十六年(年)重修杜少陵祠的情况以及杜公祠的历史发展渊源;《县至西三十里,杜公祠为修东楼并历述造祠始末序》的石碑记述了清末维修戏楼的情况。年在杜公村曾发现一块宋代《杜甫诗苑》文字石碑。
清末以来,因长期战乱与时局动荡,祠内文物多被毁坏、遗失,祠堂再度破败。民国二十九年()徽县当地士绅、群众集资对杜公祠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修葺后的杜公祠是一处正方形的古建筑院落,有北祠堂和南戏楼两大建筑群。祠堂前有一排卷棚,祠堂正殿塑杜甫头戴相帽,腰系玉带全身坐像,像高3米多,两面有侍童站立,墙壁上的彩绘反映杜甫陇右行踪图。正殿两边为厢房,东南角有大门,殿堂距两层挑檐戏楼余米。戏楼三间,高近7米,以石块垒筑和土木混建。
现存杜公祠遗物有清代童华祖撰《重修杜少陵祠堂记》石碑,张伯魁《重修杜少陵祠堂记》石碑。童华祖、牛运震、张伯魁以及光绪十六年重建重修杜公祠碑记均证明,明、清两代时栗亭杜公祠完整存在着。年进行土地改革时,杜甫祠堂的系列老建筑以及10余株古柏作为公有财物被拆分,其中祠堂大殿分给一农户居住,殿内塑像与祠堂被这家人先后完全拆除。
杜公祠每年阴历腊月十九日为庙会,演唱大戏,周围百姓都来祭祀,香火旺盛。祠堂与戏楼之间中有一口水井,村民称“杜公井”。
杜甫钓台位于杜公村南山雌牛湾、木皮岭下的元观峡内。
《徽县志》记载:“杜甫钓台,元观峡内。唐乾元中,杜甫居同谷(栗亭当时为同谷一镇,故诸史皆从行政区划曰同谷),垂钓于此。逾河五里有杜公祠。”自杜公村南行五里可到达元观峡,横川河自峡中穿过。
元观峡(一名栗峡)为洛河之红川河段自西向东流经栗川南山与栗川河交汇处的一段河谷。两岸悬崖对峙,峭壁迎面,峡谷幽深狭窄,谷底水流湍急,涛声贯耳。河边绿草茵茵,山崖林木茂密,河谷野禽盘旋。沿峡西上四华里,数块巨石间形成一泓深潭,名“黑龙潭”。其一石(虎跳石)依山傍潭,石面平坦如席,上有一处似人臀部的印迹和一双脚窝印迹,传说杜甫当年坐钓于此。明御史潘士藻游此以志其事,在河东岸摩崖石刻“宛在中央,少陵钓台”八个楷书大字。其中“宛在中央”四字自左至右横排,“少陵钓台”四字自上而下纵排。八字整体上呈“丁”字形排列。崖壁之下另有文物部门年设立的“杜甫钓鱼台”文物保护碑一块。
清代张伯魁写有一首《谒杜少陵祠》诗:“栗亭祠下一溪横,心不忘君死亦生。伊昔麻鞋见天子,而今麦饭荐名卿。青泥岭外崎岖路,白水江边风雪声。低首瓣香颓宇拜,草堂蕉叶满诗情。”而来栗亭杜公祠凭吊杜甫的历代文人雅士有感于杜甫爱国爱民的人格,留下许多诗文,这些诗文被大量收录在历代的地方志和历史典籍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