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一处文明是一个地方最具说服力的文化名片,一首文明赞歌足以让一方百姓传音千年,探寻历史深处的文明,犹如翻阅尘封千年的经卷,厚重而庄严今。今天,笔者同各位读者一道探寻一段鲜为人知的文明痕迹——仇池古国。

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境内出现过一个神秘莫测的小国叫仇池国,分为前仇池和后仇池。仇池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省陇南仇池山而得名。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前仇池国被前秦所灭,后仇池国被刘宋所灭。而杨氏后裔所建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仇池国的延续,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我们重点论讨探寻的是仇池国。

现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辖区还有个叫做仇池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了一座仇池山,一切历史陈迹都被漫长的岁月尘封了。但在史书上,它却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据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仇池山为中心的纵横数百里的土地上,还曾经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显赫一时,神秘莫测的仇池古国,其在当时出现的十多个政权中建国最早,享国最长,《三国志》《宋书》《仇池国志》等史籍都有记载。

仇池国曾显赫一时,神秘莫测,绝地求生三百余年,而今似乎被历史长河遗忘在浩瀚如烟的长河中!按照现在的地名考究,西和县境内的仇池村、府城村、仇池郡、龙门镇等地名都和仇池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之仇池山,在西和城南。其高百仞其地百顷,下石而上土,形似覆壶,上有丰水泉,能煮土成盐。又岩屯白云,洞出神鱼,被誉为:“洞天福地”,诞生过刑天葬首仇池山之神话,史籍记载,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是当之无愧的“羲皇之乡”,魏晋南北朝时,氏人杨氏在此建国,扩地称雄,历时多年。海内所存典籍文献志书中都载有仇池的历史、风物。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如何不使历代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所瞩目而心荡神驰。

今天的白马人(即陇南和四川西北一带的白马藏族)是氐的后裔,白马人自称“贝”,即为汉语中的“龙”,白马就是“海边龙”,意味着白马人最早是生活在海边最强大、最勇猛的“一条龙”。根据《史记》记载:贝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了陇南、陕南和川西北,安身在这片难得的真空地带,先后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

因为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因素,氐人不需要与外界贸易,山险偏僻,天然的屏障又躲避了战乱,氐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仇池山成了真正的桃花源。“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所以客观的自然环境对于氐人来说是天赐福地。

仇池山峭绝险固,自古为形胜镇戍之地,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流,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二水汇流而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雄关。因上有大池与良田百顷,故名仇池或百顷原。仇池山峡谷幽深,奇峰竞秀。山上景致奇妙,在仇池山上,还出产仇池石,根据当地传说,伏羲创世时,其妹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所余之石弃置仇池,故有此石,传说这种石头“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用其制作的砚台为书家所垂爱。

说完地理位置,我们再来陈述历史,用以更直观的说明仇池古国的神秘。唐肃宗乾元二年,诗人杜甫由于躲避战乱和生活所迫,由陕进入陇右入蜀途中,登临仇池山,为山中美景所感,便立即想以仇池作为他养老归隐的地方,为此他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篇《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原文如下: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当然命运多舛的杜甫最终并没有在这里养老归隐,但历史毕竟借他的诗篇把这一愿望留存了下来。

宋朝大诗人苏轼,比杜甫更加醉心仇池,他一生推崇杜诗,仰幕杜甫,曾慨叹道“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由于苏轼对杜甫的一往情深,因而对杜诗所吟咏之物,所向往之地也爱屋及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共鸣,他与仇池石结下的不解之缘,就充足地说明了这一点。

西晋元康六年(公元年),氐氏人齐万帅领导关陇各族起义,起义烽火遍及秦、雍等州。此时,杨飞龙养子杨茂搜(?—)率部众四千重返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左贤王。这标志着仇池政权的建立,史称前仇池国。

杨氏家族本来是略阳清水(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氐人,在秦、汉时期一直定居陇右。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西晋武帝时,杨飞龙受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即杨茂搜)为养子。西晋惠帝元康六年(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晋愍帝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左贤王。东晋建武元年(年),前仇池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

东晋太和十一年(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仇池国杨难当时疆域最广时东到陕西汉中,南到四川梓潼,西到宕昌,北到陇右,地跨秦、梁二州,即今甘肃陇南、甘南、天水地区、陕西汉中地区、四川广元、绵阳地区,辖区范围很大,实力强盛。

想这仇池,人文荟萃,曾建国立业三百余春秋,当初是何等富庶繁华,为何及至现代遗落此间,默默无闻,路断人稀呢?查看资料,我发现有一些学者为此找过原因,其中考究比较多的就是西和县一位叫杨天斌的学者。

有人说,仇池虽有神话传说,但源于上古,距今人太远,虽立国建业,但属北方氐人少数民族蛮夷小国,没有被统一的强国皇帝如秦皇汉武登临封禅,所以不出名,也没有得到史学界的重视。对这种说法很多学者不敢苟同,纵观中华大地,未被天子游览封过的名山大川已有很多,为何也热闹非凡?

也有人认为仇池座落深山,路远山高,交通不便,从西和县城和成县到此间要花两天时间,这也构不成理由,那些远及青藏高原,荒沙千里的山水不也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我想一处文化的遗落和传承是有关系的,也是和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这里笔者不做过多赘述。

结合陇南西和县文化学者杨天斌的观点,笔者认为,仇池山之所以如此不被世人所熟知,是因为历代兵家你争我夺,许多寺院楼台不间断地毁于兵鏖,加上无人修缮管理,自然变迁又使诸多景物破坏之故。唐时山中犹有九十九泉,今则溪流潺缓,仅供居人食之。山顶平田,原始森林伐尽,而致气候变迁。因此,是多年的战争,使仇池丧失了家园感,也来不及为现代游人提供游览条件。原始落后的大山,留下了历史的荒蛮和不幸。

幸运的是仇池有一部独立的专志供人们认知它的历史变迁。为补历史的缺漏和志书的遗憾,四川大学李祖桓教授一部《仇池国志》,独行于世,在此不再祥述,

查阅资料时我在想,文化的兴盛和发掘需要传承和考究,在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让更多的历史真相被世人所知、所晓,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为子孙后代遗留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1、四川大学李祖桓《仇池国志》

2、甘肃西和县学者杨天斌《默默仇池》

作者:杨龙龙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