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略阳人的记忆中,原来的嘉陵江大桥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了,略阳县原来的嘉陵江大桥建于年,由苏联援建,经过55年的岁月,大桥实际服务年限已超过设计服务年限,加之经历了年洪灾和年5·12地震被严重损坏,年8月经长安大学桥梁监测中心监测评定为五类危桥必须拆除重建,年7月19日上午,在原址重建的略阳县新的嘉陵江大桥进行了试通车。
一、略阳县城的第一座跨江大桥
略阳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秦岭南麓,嘉陵江穿城而过,自古以来交通基础条件落后,在年3月前,略阳境内嘉陵江上没有一座跨江公路大桥,仅有宝成铁路略阳区间几座嘉陵江桥,且都不在城区,两岸交通运输都靠船运渡口,沿岸有城西、横现河、白水江、白雀寺四大公渡,还有15个小渡口,建桥前城区交通主要靠桥上游米处设置的行人和汽车专用渡口,人员往来和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特别是年元旦广元到略阳段铁路通车和年略钢等矿山上马后,运输矛盾更显突出,为使交通便利,年国家投资筹建城区跨江大桥,年3月18日建成,从此结束了城区嘉陵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
略阳城区的这座嘉陵江大桥,据说是由苏联人设计,是当时亚洲第一座下承式杆拱平梁桥,大桥全长.43米,年,该桥由陕西省冶金局委托省公路设计院设计,陕西省公路工程局第五工程队筹建,年8月正式开工,年3月18日竣工,于年3月18日建成通车,大桥是勉康公路和略阳铁路的配套工程,大桥横跨象山脚下西街和略阳火车站,为略阳境内最早的嘉陵江过江大桥。
《略阳县志》中记载,嘉陵江大桥基础为沉井,埋置深度8米,连接岩基。中墩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两柱以系梁相接,桥台为大开挖浆砌片石基础,置于江水冲刷线以下,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杆拱平梁。主跨3孔,每孔50米,西端增设小孔一个,净跨20米,以上共4孔,全长.43延米。桥面宽7米,两边各设1.5米宽的人行道。桥高按50年一遇的洪水率设计,梁下净空符合4级通航标准,设计洪水位标高.28米,通航水位.54米,梁底标高.23米,高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洪水位.23米的0.31米。工程开挖土石方.57立方米,砌块石.75立方米,浇筑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34立方米,实用劳力个工日,平均每米造价元。全桥用钢材吨,水泥吨,木材3立方米,国家投资.7万元。年由陕西省公路工程局第五工程队测绘筹备,10月正式开工,年3月18日竣工。
城区嘉陵江大桥通行后,略阳全境交通得到极大改善,铁路年开35对列车、年运万吨的货物大都要经过大桥,因此,大桥成为略阳和陇南人民出行和货物进出的必经之地。交通的便利,同时也带动了略阳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
嘉陵江大桥具有独特的造型设计,它是全县人民的宝贝,是略阳的名片和标志性建筑,桥身平纵变化,曲直有致,高低起伏,如同一条游动的长龙,这不仅是出于力学的需要,也使桥身有一种韵律之美,因此,大桥成为略阳人的骄傲,更成为摄影和美术爱好者追寻美色的目标。略阳这个秦岭南麓的小山城,几十年来公路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和物流的需求,只有宝成铁路贯穿南北。处于宝成线上的略阳火车站,是陕甘川边界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人们的出行和物流必须先跨过嘉陵江再由火车输送至全国各地,而将宝成铁路和县城紧紧相连的就是县内的嘉陵江大桥。那些远行回来的游子,几乎全部是踏着她的脊背回到家中,全县所需的工业和民用物资,也大多要通过她的臂膀。
二、历经沧桑,成为危桥
略阳城区的嘉陵江大桥承载了略阳太多的故事。
年8月29日,修建嘉陵江大桥的24名工人正在桥墩施工,江水突涨,被困一天多后,经抢救才脱险。大桥建成后,桥面杆拱成为少年儿童和勇敢者攀登追逐游戏的地方,曾有人拱上玩耍睡着掉下桥面伤亡。
文革期间,嘉陵江大桥成了派系辩论的重要场所,年5月至年9月武斗,地方两派分别援助驻略十七冶与略阳铁路地区造反组织,实施武装割据,两大派以略阳嘉陵江大桥为界,桥头两面设置路障、哨所,工总派占领县城,工联派占领略阳铁路地区,大打派战,一片战争恐怖气氛。
嘉陵江大桥经历最大的考验是年的嘉陵江洪水,《略阳县志》记载:年8月14日至9月9日,略阳连降大雨、暴雨、连阴雨达27天,共降雨.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毫米的86%。特别是8月14日至23日,连续降大雨、暴雨10日,降雨.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0%。降雨强度最大时每小时达30毫米。两河口、何家岩区降雨近千mm。同时,位于嘉陵江上游的凤县、两当、徽县、成县,也相继降大雨和暴雨。略阳境内一江十河洪水同时暴溢。8月19日、21日、23日,嘉陵江洪水三次进县城。8月21日晚7时至22日凌晨4时,出现了八十余年罕见,仅次于光绪二十年(年)的特大洪水,这次洪峰与之相差不到80厘米。嘉陵江流量达m3/秒,洪水涨贴至桥梁,上游冲下的几个大油罐阻塞漂浮在嘉陵江大桥西侧,不断冲击着桥梁和人行道栏杆,致大桥桥面严重受损。而略阳县城更是一片汪洋,县城十字口水深达8.59米。县城除高台、新城等几处制高点外,城区一片汪洋。县城停电,断水,电讯中断,工厂、商业停业、停工,公路冲断,铁路塌方。仓库物资浸泡,公私财物多被洪水冲走、浸泡损坏。沿江河岸的白水江、封家坝、高家坝、两河口、明水坝、置口、横现河、药木院、荷叶坝、白雀寺、乐素河、硖口驿、大黄院、金池院、白石沟、何家坟等大、小村庄26处,被水冲淤,严重破坏。山洪毁坏农村小水电站23处,水泵92处,抽水站30处,水库1处,河堤3万余米。城乡倒塌公私房屋近1.8万多间,圈舍余间。死亡68人,死牛、猪、羊近千头。全县10.2万人受灾。
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严重波及略阳全境,烈度达7度强,部分地区烈度达8度,地震导致嘉陵江大桥遭到严重损坏,桥面出现多处裂缝、断裂,后对桥面和人行道护栏进行了全面维修,但从此后,大桥实行管制,桥两端设置了路障,卡车等大型车辆禁止通行,导致大批到略物资(包括救灾重建)都需转移横现河火车站装卸,给全县经济建设来带了很多不便。
三、修复与重建
略阳嘉陵江大桥设计寿命原本为设计使用年限50年,按照规定,在年的时候,大桥就已经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加之其经历了年嘉陵江特大洪水、年地震等自然灾害,桥体受损严重,尽管经过多次修缮及限行限载通行,但对于这样一座大桥来说,的确已经不能再使用了。
年汶川地震之后,大桥受到严重损坏,年1月23日,陕西省公路局以《关于做好略阳嘉陵江大桥加固与管理的通知》(陕公路函[])31号文件,要求汉中市交通局商略阳县政府按原计划抓紧组织实施该桥加固工程,如择址新建桥梁,原旧桥加固费用可作为省补投资,其余费用由地方自筹解决。在此期间,汉中市交通局多次与略阳县政府协商修建方案,由于该桥地处略阳县城中心,人口密集,地势狭小,是连接县城南北部交通唯一通道,如进行旧桥加固拆除上部结构,需要重新架设通行便桥和便道,造价较高,改造投资计划资金缺口较大。若新建桥梁,通过城区人口密集,拆迁难度大,选址困难,且略阳县政府一直无力解决自筹资金问题。为彻底解决县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出行的交通瓶颈,略阳县政府提出新建嘉陵江大桥,保留原旧桥的思路,当时根据实际情况,陕西省交通厅认为合理的建设方案。
在这期间,中省曾安排近万元大桥维修资金,但由于大桥超期服役,维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当时给出的建议是必须拆除重建,但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嘉陵江大桥又超期服役了5年。年,经长安大学实地检测鉴定为5类危桥,要求立即封闭、拆除重建。年9月,略阳县会同汉中市公路局对大桥实施了封闭;用省交通厅下达的万元大桥维修资金并自筹部分资金,在大桥上游修建了便桥,临时解决两岸群众的出行问题。
年,在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杨瑞良等汉中市众多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请求立项建设略阳县城区嘉陵江大桥的建议(第号)。
同样是年,一个“别拆嘉陵江大桥当文物保留”的网帖,在百度贴吧略阳吧里火了起来。帖文如下:我们应当发起保卫略阳县嘉陵江大桥的行动,全县人民行动起来,呼吁保留嘉陵江大桥。我们不反对修建新桥,但可以把老桥作为旅游景点,可以作为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过往通道。作为共和国桥梁史的历史见证物,建议新桥重新选址,保留老桥。
但略阳城区空间狭小紧张,在旧桥跟前修新桥的话,涉及拆迁面积太大,难度太大。而距离旧桥较远的其他地方,地势偏低,如果修桥,则会导致防洪标准不够,而且,根据略阳交通局的想法,拆掉旧桥,主要是为了群众安全考虑。
年6月9日,在嘉陵江大桥桥头,一个标识牌显示:为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决定自年9月19日零时起对该桥实行封闭,禁止一切车辆通行,行人经过时禁止逗留。同时,便桥开始建设,年,便桥搭建成功。
年2月16日,在嘉陵江大桥超期服役5年后,大桥正式封闭,进行拆除,3月6日下午,随着一声巨响,使用了55年、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略阳县嘉陵江大桥首个系杆拱轰然倒下,引来阵阵叹息。
年7月19日,在原址重建的略阳县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新的嘉陵江大桥全长米,总投资万元,项目总投资万元。桥梁全长米,总宽20米,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其中行车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
新嘉陵江大桥的建成,对略阳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大桥比原来更为宽阔,群众过江更为方便了。
注:该文部分资料及照片来源于略阳县档案网刘建福《略阳最早的嘉陵江公路大桥》、天涯贴吧“汉中网事”《致远去的略阳嘉陵江大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对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第号的复函》、搜狐网“略阳头条《”喜讯
通了!略阳城区嘉陵江大桥今天试通车~》华商网《略阳嘉陵江大桥成危桥面临被拆网友呼吁当文物保留》、略阳县志、略阳县人民政府网《略阳县大事记(年7-8月)》、百度略阳吧《嘉陵江大桥开始封闭了》、汉中市政府网《略阳嘉陵江大桥试通车》,本文旨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略阳城区嘉陵江大桥,更好地了解汉中的历史,并无其它用途,如有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多斧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