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新春会诊 https://m.39.net/disease/a_5786057.html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李文翠初夏的徽县群山涌翠、满目绿意,乡村山间野花烂漫,香气扑鼻。田野里、山坡上随处可见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蜂箱,自由飞舞的蜂儿和放蜂人忙碌的身影。近年来,徽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和技术支撑,多措并举促进全县中蜂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中蜂饲养量达5.4万群、意蜂0.5万群,建成蜂产品加工企业4家、养蜂专业合作社64家,发展养蜂大户多户。年全县蜂蜜产量达吨,产值达多万元。生态花园孕育优势产业在虞关乡八渡沟村的深山间,一片群山环抱的开阔草甸上摆放着一盒盒整齐的蜂箱,蜂儿们自由自在、衔蕊采蜜,忙着酝酿甜蜜。13km的无人区定点饲养本地中蜂,生物动能活化蜂场周围土壤,丰富蜜源四季更替不断,坚守一年只取一次蜜的标准。在这座建于原始森林中的“太阳语”蜂场里,出产了全国仅此一家通过欧盟“德米特”认证的蜂蜜。蜂场负责人李景云作为从事养蜂产业50余年的专家型蜂农,他告诉笔者,“国际养蜂专家多次来徽县实际考察,认为我们这里环境天然无污染、中蜂种质优良、蜜源植物丰富,这些基础硬件是能够通过‘德米特’认证的先决条件。”随着近年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退耕还林力度的不断加大,高端花卉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县内绿化面积逐年增加,更加优越的环境禀赋为养蜂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技术支撑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养蜂产业技术是关键。传统方法养蜂存在不成规模、不宜管理、产品良莠不齐等弊端,为打破这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升养蜂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徽县把中蜂产业列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点特色产业之一,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制定了《徽县养蜂业发展三年规划》和《徽县中蜂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统筹投入各类资金多万元,在养蜂布局、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蜂产品龙头企业打造等方面科学决策、扎实推进,加快了中蜂养殖产业的提档升级。“陇南市养蜂技术培训基地”就建在徽县虞关乡三岔村,在这里常年常态化开展活框饲养、过箱技术、蜜蜂四季管理和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养蜂技术改良和先进技术普及工作。省养蜂研究所专家、市县养蜂专家和合作社负责人通过“结对子”等方式给来自全市各县区的养蜂大户开展技术指导,为广大养蜂人传经送宝。八渡沟村村民杨学军就是养蜂培训学校的直接受益人。年,身为贫困户的他,在乡镇干部的帮助鼓励下开始养蜂,从“门外汉”到“土专家”,杨学军现在已养蜂群余箱。“按照一箱元的标准销售,出售50箱便可获利00元。”他依靠养蜂产业顺利脱贫,日子也和蜜一样越过越甜。目前,徽县依托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已建立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中蜂保种场1个、示范蜂场5个,拥有核心保种蜂群群、辅助保种蜂群0群。全县活框饲养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高箱最高单产达到.75斤,单箱平均产量达60-80斤左右,单脾蜜最高达到13.5斤,创全国中蜂单脾蜜生产最高纪录。建设品牌打造富民引擎“太阳语”蜂场负责人杨景云告诉笔者,“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德米特’认证的蜂蜜市场价格高于一般蜂蜜的3倍,销售前景良好。因此,我们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更要坚持严苛的行业标准,形成自己的产业品牌。”虞关乡养蜂大户赵国虎投资余万元创办徽县绿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中锋养殖、加工包装、宣传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蜂蜜加工厂内,干净锃亮的机器正在加紧包装,蜜香四溢。蜂蜜通过低温加热、真空过滤进入包装环节,全程无菌,保存了蜂蜜的营养成分和天然口感。产品通过土壤、水源和周边环境监测,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和国家绿色认证。并成功注册“仙海蜜”品牌商标,获得全国年绿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目前,徽县注册有“青泥岭树蜜”“青泥山珍”“木皮岭”“金徽蜜”等多个本土品牌,并积极研发其他的蜂蜜产品。同时,通过入驻超市、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线上宣传、线下交易等方式,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福建、贵州等地。作者/来源:甘肃经济网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