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要求,瞄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靶心,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培育富民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有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调整发展思路,促进产品提质增效。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加快苗木产业提质。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促增收”的总体思路,通过龙头引领、大户带动、内培外引的工作举措,苗木产业实现由最初单一的生态造林苗木繁育向城镇园林绿化和盆景花卉等品种多元化转变,今春全县新发展育苗面积多亩,建成亩示范园14个,已销售各类苗木万株,销售收入达多万元。推进蔬菜产业增效。充分发挥蔬菜产业短平快优势,以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先后建成徽县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等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和基地,蔬菜产业呈现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已完成越冬蔬菜管护6.5万亩,生产香菇菌棒多万袋,建成订单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1.15万亩。力促药材产业转型。积极利用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块,采用粮药、林药、果药等间作套种模式,发展林下药材、地埂药材,建成苦参、桔梗等生产基地,逐步实现由零星栽培向规模化种植发展,今年药材种植面积达亩以上,完成中药材留床管理1.2万多亩,中药材产业对农业收入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二、实施科技兴农,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推广适用生产技术。围绕农业主导品种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和优质品种推广力度,促进主要农作物品系更新换代,农产品向加工型、专用型、优质高效型转化。大力推广综合集成技术,良种更换面积达58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加速农业机械推广。通过提升农机化水平,积极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农机装备呈现大马力集成配套的新特点,覆盖耕、种、管、收、贮藏、加工各个环节,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县农机拥有量达20多万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9万千瓦,机械化综合水平达42%以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打造优势特色品牌。引导农产品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创建自主品牌,先后创立“中国苗木之乡”、“青泥黑猪”、“高山油菜”、“老巢崖蜜”等特色品牌,有力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预计到年底,新培育网销农产品18类63种百余款,培育大型网货供应平台3家,各类商标注册总数达到件。
三、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破解尾菜处理之难。按照“谁生产、谁处理、谁污染、谁治理”和就近处理的原则,积极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半堆半沤、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方式,就地消纳尾菜,全县尾菜处理利用率达40%以上。充分利用省级15万元专项资金,在伏家镇建立尾菜处理利用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亩,尾菜处理利用率达80%以上。消除农膜残留之弊。把残留废旧农膜处理作为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源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废旧地膜捡拾,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在全县15个乡镇设立废旧农膜回收服务网点15个,基本形成县有加工企业、乡镇有回收网点,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已回收废旧农膜吨。化解畜禽粪污之困。通过农田林地消纳、堆肥发酵、沼气池化粪等途径,利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粪污治理先进技术和无污染“零排放”畜禽养殖技术,促进粪污资源合理利用。金牛公司生物有机肥厂每年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沼气残渣、厨剩物、生活垃圾,生产高效生物有机肥10万吨,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还为群众提供清洁能源。
四、壮大经营主体,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精心培育示范合作社。积极争创国家、省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推动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全县农民合作社累计达家,建成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34家,市级示范社53家、县级示范社家,涌现出徽县共邦苗木、青泥黑猪、龙崖老巢蜜等农民合作社等先进典型,活跃在农业发展各领域。探索创新带贫新模式。创新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户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既解决了贫困户增收问题,又解决了村级积累“空壳村”难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3.5万户,年有家合作社实现分红,分红总额达多万元;村级集体资金积累达1.04亿元。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产品展示、销售、推介平台,实现农产品高效快捷流通,今年以来全县电商共销售农产品近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达万元。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解决农产品外销问题。
(来源:甘肃信息)
监制:竹翠责编:马智泉
编辑:赵凌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