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63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63回张鲁降曹

张鲁真是奇妙的理想主义者,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一些区别。比如他手上的官员们皆称为“祭酒”,不像黄巾军称为“渠帅”。又比如祭酒们日常都要熟读道德经。同时张鲁还教化信众平时要讲诚信,生病了应该自我反省犯过什么过错,犯法了可以宽恕三次,如果犯的过错不是太大,可以修路百步赎罪,春夏之时不要杀生。一副用意识形态治国,以德服人的作派。

入主汉中之后,张鲁政教合一的治理理念更是有了政治试验场。他首先将汉中郡取“汉中安宁”之意更名为“汉宁郡”,并在在汉中创立义舍,置米肉于其中,供来往的旅人食用。为免路人过度取用,宣称如果取得过多,就会得罪鬼神而患病。汉中虽与关中隔着秦岭,但有多条谷道相连。关中连年战乱,许多关中之民听说岭南有如此神仙般的国度,纷纷前往投奔,前后有数万家之多。而这些遁入汉中的百姓,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亦都成为了五斗米教的信徒。

张鲁的统治区是在汉中,但却不是汉中郡的全部。这里要解读下“汉中”这个地缘概念。在我们所叙述的这个时空,“汉中”有两层地缘含义,一为汉中盆地;二为两汉的汉中郡。汉中郡的辖地北与关中盆地隔秦岭相望,南下四川盆地隔大巴山脉相望。若从这个地理属性来说,可称之为“秦巴谷地”。两汉称为“沔水”的汉水则横贯其中。不过秦巴谷地并非一个完整的盆地型结构。大家印象中的标准盆地,应该是四周山地环绕,大河横于其间,并于腹冲积出大片平原地带的样貌。

在秦巴谷地中,符合标准盆地定义的是西部的“汉中盆地”。中东部地区,汉水则没有老实的从两大山地的夹缝中穿出,而是在南北山地中呈蛇形走势。汉水的这种奇怪走势,根本原因在于秦、巴两大山脉中东部没有拉开距离,只断续形成了三个相对开阔点的小型盆地,且非汉水干流贯穿期间。曹操在控制汉中之后,依据这一地理特点将汉中郡中东部,分割出了西城、上庸、新城三郡,合称“东三郡”。此后的汉中郡便与汉中盆地的地理范围相合了。

事实上,张鲁虽名义上控制着的是汉中郡,但却并没有直接控制后来的东三郡地区。这些地区的控制权,是在当地的豪强手中。比如上庸和西城的主要势力是申耽、申仪两兄弟。作为本地豪强,两兄弟聚众数千家。他们的生存之道是谁坐镇汉中盆地,控制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就听谁的。张鲁在汉中盆地这二十余年间,他们与张鲁交往密切;听到曹操要南下,也赶紧派人送信示好;后来刘备拿下汉中,又表示臣服蜀汉。至于最东边的房陵,有观点认为其与襄阳过于接近,可能在刘表时代就已被荆州拿下,分置出了庐陵郡。

这种地形过于封闭,又缺乏大平原的地理单元,汉地豪强的生存之道只能和那些边疆部落一样见风倒。这意味着曹操只要能攻入汉中盆地,拿下南郑,就能够把控制线压到大巴山脉。建安二十年(公元年)三月,曹操兵抵关中,开启了对汉中的征服。想由关中盆地直入汉中盆地的话,有两条谷道可以选择:一是西侧的褒斜道。这条古褒国当年送褒姒给周幽王的古道,北连董卓曾以为根基之地的郿县,出南口则直面南郑;二是东侧的傥骆道,这条线路对接的是汉中盆地的东端。

不管先上面哪条道,都可以帮助曹操直接进入汉中盆地的平原区。然而想走这两条道暂时都做不到。山间道路要借助河谷,秦岭中的河谷两岸缺乏河滩平原,道路的很多段要借助架设于崖壁的栈道。为防止北军南侵,张鲁早就令人将栈道烧毁,隔绝两地间的交通。当然,一定要走的话,曹操可以先令人一点点的修复。只是这些谷道都有两三百里长,这样做需要时间。

最终曹操选择是借助依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而打通的陈仓道。陈仓道在关中境内连接的是时名陈仓的陕西省宝鸡市,故有此名。又由于陈仓之南的关口名为“散关”,还可被称为散关道。走陈仓道有两个好处:一是整条道路路状相对较好,不用依托容易被焚毁的栈道;二是不处在隶属益州的汉中郡,而是处在隶属凉州的武都郡境内。

总得来说,此时夏侯渊已经帮助曹操平定了陇右和整个凉州,不过还是有收尾工作没做好的。一是败走羌中的韩遂,在夏侯渊撤出金城与曹操合兵之机,又杀了回来。二是陈仓道所在的武都郡是氐人的地盘,而氐人是马超的拥趸。马超从张鲁那里逃出来,就先在武都氐人部落暂居,然后给刘备去信请降。在兴国城为夏侯渊所破的氐王杨千万,在马超入蜀后亦前去相投。虽然杨千万此时应已入蜀,但在武都境内的其他氐人部落,依然对入境的曹军抱持有很强的敌意。对于这些氐人的反应,史书用了“氐人塞道”四个字来形容。

“塞道”并不意味着武力反抗,更可能是利用树木、巨石堵塞道路。曹操派遣已经走过一遍陈仓道的张郃为先锋,朱灵为副将在前面开路。真正在战场上激烈抵抗的是河池的窦茂。在百顷氐王杨千万的部众败散之后,有部众万余的窦茂,是武都境内最大的氐人势力。参考兴国氐王的命名方式,这座氐王应是据险筑了一座兴和城,方敢与曹军硬碰硬。相比考证兴和城的具体位置,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河池与兴国城的地理位置。

刚才说了,武都郡在地理上对应的是“西秦岭山脉”。这片山地中最大的一块相对低地,位于主脉之北,与祁山所对应的“汉源谷地”隔秦岭支脉相对。现下这个狭长盆地的腹地为成县、徽县两县所有,最东端还驻有两当县的县城,三县同属陕西,地理上可称之为“成徽盆地”。尽管成徽盆地的腹地,并没有如汉中盆地那样被一条大河冲积为连片的平原地带,而是由一些嘉陵江支流属性的南北向河流,及其所冲积成的小型河谷所组成,但在山势险要的秦岭山地中,有这样一片山间低地存在还是难能可贵的。

东汉时期,成徽盆地建制有下辨、河池两县,对应现在的成县与徽县。其中位于盆地西端的下辨县城,自王莽时期起还成为了武都郡的郡治。这个政治地位是由成徽盆地的地缘位置决定的。由陈仓道南下蜀地或者转入汉中,基本是要穿越整个秦岭山脉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祁山及身处陇右的汉阳郡的话,则可在秦岭中穿行百公里后,在现在的陕西省凤县转入成徽盆地,然后再经河池、下辨接入祁山道。张郃上次受命出击马超,走的就是这条近道。

事实上,陈仓道本身也是氐人的势力范围。陈仓道还有一个地缘标签“故道”。这个名称不是指道路,而是对应名为“故道”的行政区。如今在地图上,通常被直接标注为嘉陵江(上流)的故道水,便因此而得名。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西汉水才被认为是嘉陵江的正源,而整个嘉陵江干流亦被标注为“西汉水”。为避免引发认知上的混乱,行文中所指的西汉水,是按照现在的认知指向上游部分。

西汉水与故道水是嘉陵江河谷的两大上源。嘉陵河河谷,包括其支流河谷则是入蜀通道的主要依托。依托西汉水河谷的祁山道,可以连通陇右与蜀地;依托故道水的陈仓道,则可直连关中与蜀地。成徽盆地所对应的河池、下辨,存在的意义是在两条斜向相交的道路中间,拉了一条直线。为便于大家识别,我们可将横贯成徽盆地的道路命名为“成徽道”。由祁山道、陈仓道、成徽道组成三角形的路网,让攻守双方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性。请大家记住这个三角形路网,因为进入魏蜀相争模式后,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故事要发生。

光从地理上弄清道路结构还不够,路是人走出来的,能不能走得通,还得看被谁控制。故道属于西汉十三氐道之一,下辨在被王莽变身为县和郡治之前,也是以“下辨道”之名位列其中。河池虽然因为汉朝需要在这个中继盆地有据点,从一开始就建制为县,但一直到曹操来都还有氐王存在,可见这些重要通道都是在氐人控制下。无论曹操是想解决张鲁、刘备,还是单纯想陇右安宁,都得先让氐人臣服。

张郃上次过境,总得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这是因为当时他就是过境,为的是前往汉阳援救被围的祁山和冀城。这次就不一样了,曹操希望一次性解决掉武都境内的所有氐人反抗者,所以才遭到激烈抵抗。凭借强大的武力,曹操最后还是做到了这一点。抵抗最为激烈的兴和氐王窦茂最终为先锋张郃所攻杀,部众亦遭到屠戮。此后,徐晃受命率军扫荡仇池山等地的氐人部落,所过之处皆降之。张郃则继续为曹操开道,向汉中进发。

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年三月进驻关中,四月出陈仓道,五月攻屠窦茂及迫降武都氐人的。与此同时,本已乘夏侯惇移师汉中,打回金城的韩遂也被手下所杀,将首级送了过来。可以说,曹操在出兵三个月后,终于可以对张鲁动手了。进军之前,曹操先了解了一下路线。作为嘉陵江的两条上源,祁山道和陈仓道所依托的西汉水、故道水河谷,交汇于现在的陕西省略阳县北。南行至略阳县城的位置后,可东南向接入汉水北源河谷,进入汉中盆地。在略阳县城这个位置上,后来建了一座武兴城。

武兴是一座纯粹军事城堡,并不是新建了一个县,在行政上属于沮县地界,而沮县即为“十三氐道”中的沮道。因此武兴城更应该被称之为“武兴关”。这条由嘉陵江河谷连通汉中盆地的道路,则可称之为“武兴道”。武兴关是诸葛亮建的,曹操南行至此时还没有这座关口,不过他要是顺着武兴道攻入汉中,道路的另一头可就有个关口在等着他了,这就是著名的阳平关。这座扼守汉中盆地西大门的关口,是专门为抵御曹操而修建的。不过具体下令修筑关口的却不是张鲁,而是他的弟弟张卫。

张鲁并没有太大政治野心,更多是想找个地方践行他的治世理念。如果汉中的位置不是那么承上启下的话,本身的地理格局的确挺适合他的。凭借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自己在巴地的人气,张鲁在对抗刘璋父子的问题上还是很有信心的,但面对领十万大军南征又占着天时的曹操,这个底气就明显不足了。因此张鲁本人的意思是投降,甚至已经派了使者前往曹操那里请降。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问题不是出在曹操而是张鲁这边。尽管张鲁用意识形态治理汉中,但作为一个政权生存于乱世总还是需要有军队的。此前马超来救援,张鲁就曾两度派军相助,这些军队的存在更是让刘璋父子头疼不已。五斗米道在此已经经营了二十余年,手下已聚拢兵将数万,百姓十万余户,就这样拱手让出去很多人是心有不甘的。张卫就是主战派的代表,在张鲁送降书的同时,他自作主张率众进抵阳平关前线。

张卫敢于抵抗是有底气的,此前曹操在凉州官吏及氐人那里曾经打听过,阳平关好不好通过。回答者提供给他的信息,是阳平关下两山相距甚远,谷道宽阔,很容易通行。结果到地方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阳平关构筑于阳平山上,地势险要,纵有十万大军也难以展开,只能用添油战术投入到狭窄的攻击面上。为此曹操还感叹道“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意思是说用别人那得来的二手信息做计划,很少有能如人意的。

面对据险以自守的张卫,曹军仰攻起来很不顺利,伤亡非常惨重。曹操因此意志消沉,围攻三天后萌生了退兵的想法。遂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去前线,把在山上的军队召回来。曹操这样做一是心疼手下这些将士,其原话是“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意思是说我用了三十年时间辛苦打造了这支军队,一天时间就把他们交待在这里,何必呢;二是蜀道艰难,粮草运输是很大问题。曹操先打氐人,有一个目的便是掠夺氐人的存粮就地补给,而这种以战养战的做法显然不能长久。

打了败仗是要受军法处置的,现在丞相主动下令撤军,前线将士心中自是高兴,赶紧乘夜开拔。不等到天亮,也是怕敌军乘机掩杀。由于不熟悉地形,又是走夜路,撤回来的曹军却如鬼打墙一般的迷了路。有一名叫高祚的将领,一不留神绕到了阳平关的后面,撞到了张卫的军营后。高祚等人一看到误打误撞的居然抄了敌人的后路,赶紧擂鼓吹号。

张卫的军队正在警戒正面之敌,谁也没想到曹军从后面撞了上来。也不知道对手的虚实,还以为曹军主力寻着小路来攻。其实高祚带着的只是攻击部队的一支,人数并不多。一遍遍擂鼓吹号就是不进攻,为的是把其他曹军引来。问题是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来的,其他曹军就算听到鼓号声,循着声音一时也很难摸过来。待到天亮,张卫发现关后的曹军人数不多,事情就很不妙了。

说起来真是剧本也不敢这么写,高祚这边的鼓号声没有把友军引来,却把生活在山中的数千头麋鹿给惊着了。满山乱跑的,把张卫的营寨都给冲坏,那鹿蹄声听起来亦跟马蹄声无异。这种情况下,张卫和他军队以为曹操大军已至,再无心恋战,当即放弃阳平关作鸟兽散。前来接应的夏侯惇、许褚收到前面传来的消息,说官军已经拿下了阳平关,打死都不相信。直到自己亲抵阳平关城看到这一切,方才相信并回报主公。曹操打了三十年的仗,虽然很多仗胜得很惊险,但都是经过策划的,便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亦是对结果有一个预判,只有这一仗完全是天上掉馅饼。

张鲁本来就想降,见阳平关失守就准备顺势开城投降。正在这时,他手下的谋士阎圃却力劝现在不可降。阎圃的意思是要是没打这一仗降也就降了,打不过再降功劳一定很轻,不如先南撤至巴地,依附于与五斗米道交好的巴人部落那里,略作抵抗后再降,这样反而能够得到厚待。

阎圃跟张鲁一样是巴郡人,还是比较有见地的。当日有农民在地里挖到一个玉印献给张鲁,手下很多人以为祥瑞想劝张鲁自领“汉宁王”。听惯类似故事的今人,估计能猜到这方玉印是有人安排的。重点不在于玉印是真是假,又是谁安排的,而在于张鲁应不应该称王。当时阎圃就劝阻张鲁不可以这样做。汉中土地肥沃,山川险峻,足以在乱世保一方富贵。如果天下一直乱下去,就效仿齐桓公、晋文公,于乱世中做个诸侯;如果有重新统一的迹象,则像新莽末年,曾在河西割据的窦融一样,最后率众归降汉光武帝刘秀。

张鲁最后听了阎圃的话没有称王。这两条路无论走哪一条,大前提都是不可善自僭越,称王称帝。可以说,张鲁最终选择曹操而不是刘备,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曹操天子在手。阎圃的意思其实也是让张鲁投曹,不过在劝张鲁南入巴地后,他担心张鲁索性像马超那样投了刘备,就又给张鲁指了两条路:要么北投曹操,要么西投刘备。张鲁当即表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既然现在南逃不是不想降,只是想手上多点筹码,那么张鲁走的时候就不能循常理,把财物都带走或者焚毁。不仅不带走,张鲁走的时候还把府库都贴了封条,完整的留给了曹操。曹操抵达南郑之后,对张鲁的做法大加赞赏。知其心意,旋即着人前往巴地招抚。见曹操前来招降,张鲁并没有像最初的想法那样再打上一仗,而是顺势就降了。这种做法并没有让他被轻视,因为身在巴地的张鲁决定归降时,还给曹操带了一份厚礼,就是那些原本与自己交好的巴人部落。具体情况如何,后来会详细解读。

曹操本来觉得这次拿不下汉中,却如果意外并完整的拿下汉中,自然是要给张鲁以厚待。不仅给他加封了一万户食邑,连五个儿子都封了侯。当然,汉中张鲁肯定是不能呆了。像张鲁这种情况,邺城才是他的终老之地。而张鲁及其家族的这次北迁,又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地缘影响,那就是让五斗米道走出巴汉,得以在中原地区传播。

拿下汉中曹操还顺势收降了不少当日南逃至此的关中将领,包括关中十将中的程银、侯选,以及那个曾经投降曹操,后来又反了的刘雄。曹操对这种降而复叛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非但没有治刘雄的罪,反而揪着刘雄的胡子开玩笑说“老贼,真得汝矣”(老东西,我总算抓到你了)。这些将领又都官复原职,死中得活,不复再叛。

从人才的角度来说,曹操此次南征汉中最大的收获是庞德。留在汉中的庞德,被迫和众将一起归降曹操,并被尤为器重武将的曹操收心,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奇怪的是作为马超的心腹爱将,庞德当日为什么没跟马超一起走。以庞德所表现出来的忠勇气质,当日不应该背主的,何况马超当时有刘备这个去处,还不是穷途末路。

抽丝剥茧,解开这个历史谜团的话,要从一个女人说起,他就是马超的妾室董氏。在张鲁降曹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的阎圃。他得到的奖赏就是马超的这个妾。马超不是全家都在邺城和冀城遇害了吗?怎么还有个妾留在汉中。事情是这样的,董氏是关中人,马超在关中兵败时,董氏及其为马超生的儿子马秋,并没有跟着一起回陇右,而是在董氏的弟弟董仲的保护下先去了张鲁那。这样做即是为马家留一条血脉,从政治角度也是为示好张鲁(建立联盟,以子为质是常态)。

关于董氏的这个弟弟,历史上还有一个记录。马超是正月初一那天的生日,败入汉中后的第一个新年(建安十九年),董仲上门来祝寿。马超非但不喜,反而顿足捶胸,悲愤道:“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全家百口,一天之内尽数殒命,现在我们二人还要互相祝贺吗?!说这话的同时,马超还大口吐血。后来马超仅47岁就病亡,跟这段惨痛经历带来的伤害是分不开的。

然而马超后来恐为张鲁属下所害,走得实在太急了,没能把董氏和儿子带走。其实就算马超想带也是带不走的,像马超这样的悍将,张鲁即要用他领兵也要防。换句话说,他们当时应该是特别被留在张鲁身边,表面是保护,实则充当人质。家室留在南郑,马超必定要安排亲信相随,庞德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庞德接受了这个任务,那么就算日后有机会孤身脱险,南投马超也是不能走的。

曹操顺带拿下董氏和马秋后,除了把董氏赏赐给了阎圃(对于喜好人妻的曹操来说,这可是个大恩典),还故意把马秋交给张鲁处置。张鲁即铁了心要跟曹操,自然知道曹操要自己做什么,当即亲手杀了马超的儿子以明心迹。入蜀之后,马超再娶方再诞下一子一女。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