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照见美好陇南
——写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下)
入秋后的陇南,天高云淡,绿满山岭,处处都是动人色彩——金黄的稻田,多彩的果园……
随意走进一处,家家户户的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一穗穗饱满的玉米挂满墙、铺满地,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在微风中摇曳……恬静逸然的美丽乡村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沉甸甸的丰收,写在大地上,映在乡亲们心里。那是一种不断丰盈的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以此为基,多年来,陇南始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为根本任务,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探索和实践中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努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实力的美丽乡村。
一个乡村藏着一个陇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陇南上千个农村成功“华丽转身”,背后蕴含的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
放眼审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陇南乡村,已活力澎湃。
▲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
一处美,更要全域美
千百乡村千姿百态
在陇南,“美丽乡村”究竟有多少可能性?
何家庄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能体悟静谧乡村的宁静,赏文化民俗艺术之精品,住温馨舒适的木屋民宿,感受淳朴的乡土民情。
鹿仁村,一处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胜地,在这里,独特神秘的羌藏民族特色得以展示,羌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三泉村,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青泥岭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清泉、草甸、险峰、曲径等唯美曼妙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传承着千年青泥古道的悠悠遗风,静默而不失灵动、清雅而不失厚重;
……
然而多年以前,陇南农村因贫困长期“盘桓”,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无新房无新村”“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等现象普遍存在。
▲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着眼群众期盼,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这是陇南掷地有声的宣示,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
在村庄规划上,精心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领乡村现代气息与历史脉络完美融合、自然生态与建筑风貌相得益彰。
在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开发,不搞一刀切,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把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于自然环境中。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陇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推广“康县模式”,接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使生态田园、美丽乡村处处呈现精致精彩、品质品位。
对于成县镡河乡老庄村村民李菊梅来说,每天将打扫整理的垃圾投放到村里的固定回收点,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以前垃圾遍地苍蝇蚊子到处飞,这几年搞环境治理,改水改厕,村里环境卫生不比城里差!”李菊梅质朴的话语,说出了陇南千余个村庄的变化。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一件事,十余年,几千个美丽乡村……正是有不忘初心的信念,有持之以恒的实践,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干精神,才推动陇南美丽乡村实现蝶变。
▲徽县大河店镇三泉村。
有颜值,更要有气质
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如果说农村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百姓富了,就是“根子”上的实惠。
从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来看,仅仅外表光鲜养眼提神还不够,如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既生态宜居又产业兴旺,才是陇南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核心内容之一。
“归功于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实现了从过去村里光棍多、贫困人口多、人口流失多的‘三多’,到现在游客多、产业多、外来媳妇多的转变。”朱家沟五福临门民宿客栈老板朱彦杰说,目前,朱家沟的乡村旅游使周边多人直接受益,村民通过售卖特色小吃、纪念品、土特产等,获得稳定收入。
“村里很多农民变成了个体商户,努力经营,收入很可观。”朱彦杰说。
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万人次,收入10.5亿元。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到总人数的1/2,乡村旅游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3。
▲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徽县榆树乡灌木繁多、花草密布,蜜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养蜂传统,发展养蜂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苟店村,地处深山,享有“中华蜜蜂保护区”的盛誉。
苟店村党支部书记王源博,是徽县源博中华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掌舵人”。他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养蜂。在自己养殖中蜂获得成功后,他将养蜂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群众,培养了众多蜂农,使乡亲们增加了收入。
“环境好,蜜才好”王源博说,他想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将中蜂养殖、游客观光、“割蜜”体验、文化景观、田园旅居等结合起来,用“产业+文化+旅游+互联网”的方式让村民增收。
事实上,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陇南秉承“让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造就美好生活”的理念,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等特色产业,特别是摒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有种子,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
让每个村庄鲜活起来,让每一个村民参与其中,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陇南的美丽乡村建设从生态出发,以产业为抓手,顺藤摸瓜,讲述的是一段越走越美的乡村振兴故事。
▲武都区枫相乡亚滩村。
美在其中,更要美美与共
乡村生活幸福和美
“文化墙非常有意义,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樊家坝村民61岁的退伍军人樊玉宝指着文化墙说道。
在武都区安化镇樊家坝村,坚持“三治”(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并举,利用村旁山崖、村民家院墙作为宣传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昔日普普通通的院墙也“话”上了文明气息,实现了文化传承、村貌提升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陇南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树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同时加强乡村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协同推进,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康县长坝镇吴坝村。
“咱们村现在建的这么好,希望大家能好好维护自家周围的环境。”康县平洛镇团庄村龙树林对最近村里有人乱扔垃圾很是苦恼,于是就在村里的“群众说事室”里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随即,反映的问题被及时回应,村民事直说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实地查看,对垃圾进行了清理,并实行实名曝光,督促村民改正。
这只是陇南让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的缩影。一个个接地气、聚人气的民生实践,让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更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和谐稳定。
不止于此,陇南还不断升级乡村大数据建设,努力打造数字乡村,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建设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环境。
美的村巷、美的房舍,也带动了村民对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家风又回来了。
看似不经意,但陇南美丽乡村发展变化的每一步,都切中了大时代的脉搏。
由浅到深,从点到面,如今陇南美丽乡村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慎终如始的努力,不仅让“美丽”成为陇南乡村的名片,更让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和推进。
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陇南。现在的陇南,不仅仅把美丽乡村“勾勒”成了一幅余韵悠长的乡居生活图景,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催生了美丽经济新产业、实现了美丽生态新蝶变、塑造了文明和谐新风、形成了共建共治新格局和提升了生活富裕新品质。
征衣未解又跨鞍,重整行装再出发。陇南在改变乡村,正在振兴的乡村也在改变着美丽陇南。
(文/陇南日报·陇南发布记者王芳)
监制:杨余庆责编:靳淑敏
编辑:赵凌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