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榴树下的思念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留恋,
总有一个声音索绕心间,
总有一位知音探你冷暖。
农村已插上新时代声音的翅膀,
载着历史文化乡愁的背囊,
带上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
迈着相同步伐步入小康。
唯独你逃避世间繁华,
见证村庄沧桑的变化,
千年守护岁月的白墙青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怨言。
常年如下,
造就了你年轮在慢慢变大,
皮肤在渐渐老化,
枯枝在缓缓落下,
唯有春风吹拂生气昂,
“雨水”过后新芽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对古时村落的形象概括,也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形象地描绘了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旧时的秋木林村,瓦木房、土板房、偏撒房、泥巴路随处可见,柴禾堆积,犁锄、草帽在台沿上乱放成为习惯,人畜同楼、人在桌子吃饭猪鸡在桌下等候的现象屡见不鲜,村容村貌可谓破败;其中最让人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还是那村里的通行条件,“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交通很不方便。”
如今走进秋木林村,映入眼帘的是湛蓝的天空、广阔的知青文化广场、干净的水泥路、整洁的院落和道路两旁鲜花,闲暇时间村民在小路上漫步聊天,展现出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新画卷。而在这乡间小路纵横交错的村庄中心,这棵古月榴树枝繁叶茂,树形舒展,郁郁葱葱,犹如定海神针似的记录着村庄变化的点点滴滴。
“问城南古树,如今在否,洛中狂客,还便来无。”这句葛长庚的沁园春便是对那秋木林村10位知青的真实写照。
回想,在那二十世纪中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在这贫瘠边远山村,那时秋木林村属于天水地区管辖,当时来自天水城区的4男6女共10人响应国家号召,作为“插队知青”“扎根”于此,栖息在这简陋的村公社生产队房屋,生活在这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野,他们激情、信仰、勤奋、拼搏,劳作、生活、锻炼、成长,战斗在这里,度过了她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一片土地上,她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演绎了一段让她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真情故事。
每年冬末春来,秋木林这篇黄土地,便如期迎来这10位贡献青春、挥洒汗水、发挥智慧的知青,他们共思知青文化,缅怀红色记忆。时过境迁,他们居住的房屋因拆违治乱被拆除,村庄老房子重新被“装裱”,行走的道路被水泥硬化,唯有那棵月榴树依旧屹立,微风吹过,低沉的沙沙声就好似还在轻声的低吟、低吟着那一个年代的经历,怀念着当年已经流失的岁月。
乡愁,余光中笔中是小小的邮票、船票,席慕容笔中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其实乡愁就是儿时的记忆,就是回首望去曾经被你欺负的那棵古树依旧茂密,而你却快速奔向老年只能唉声叹气。
秋木林村的群众乡愁就是那棵长在高坎上的大月榴树,多少年来,走出去的游子,带着梦中的希冀,告别亲人,开始梦想的征程。虽然没有像古刹中的老树一样满身红带,但那挺拔的身躯依旧魂牵梦绕在游子的心中,不管时间多久,相隔多少代,距离再远,它都深深地烙印在游子的相思里,试问家居何处,游子回答“永宁秋木林月榴树下!”
月榴树虽老,但未曾受外界的各种变化而枝枯叶落,只此一世,孤独一生,千年如一日,守候共同的誓言,守候相依为命的眷恋,守候全村不变的庄严。
来源:鱼戏水之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陇南视线,我们编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