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54.html
行茶马古道寻古风古韵——走进徽县榆树乡火站村马帮商人雕塑徽县榆树乡风景如画肖淑萍说起茶马古道,川藏、滇藏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而它与甘肃的关系却鲜有人知。在陇原的崇山峻岭中,绵延盘旋着一条古道,从四川、陕西进入陇南,东上天水、北达兰州,这条路分出了很多条支路。逆着时间的指针,在光阴的纵深里,历史的烟雨缓慢地洗刷着时间的尘垢。那些远年的人、那些远年的事、那些与远年的人和事关联着的物件,重新在我生活的这一片土地上走了回来。在神奇而又美丽的榆树乡火站村,也有一条沉睡千年的茶马古道。它掩隐在大山和碧波绿浪深处,也掩映在厚重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下。宛如一部黑白大片,在历史的烟云里,若隐若现。榆树乡坐落在徽县的东北部,在现今的地理位置上并不算是最偏远的荒僻之地。当我和同伴带着寻访、探看的念想,前往榆树乡的那一刻,脑海里出现的是千年之前那些跋涉的马队、装茶的箩筐、脚夫的褡裢、清脆的驼铃,以及“繁华”这个极具商业气息的词语。驱车向着位于榆树乡火站村的竹林寺方向行进着。火站村最早的名字叫火钻,这个古意十足的原始称谓,使我们很自然地又一次联想起了古人生活中的钻木取火,和在艰辛的生活劳作中产生的生存的智慧。像火站这个现在的村名一样,竹林寺最早也不叫竹林寺,比起现在这个和竹子联系在一起的寺名,我更喜欢它刻在摩崖石碑上的那个名字——珠临寺。这个寺名也和当地民间流传下来的、有关这一座佛寺的传说极为吻合。相传万历十三年的一个春天,这条古道由于商贸往来已经趋于繁盛,经当时的火钻批验茶引所批验后,运送给今天水秦州区三十五里铺的物资。但由于榆树火钻至秦州的这一条茶马古道,频发自然灾害,当时榆树火钻竹林寺附近的路段,也被一场山洪冲成了断头路。从当时四川广元和陕西汉中远道而来的马帮行至这里,深陷泥沼生命难保。当地县令上奏朝廷希望对这一段商道进行整修,大兴茶马贸易。朝廷遂批复给地方银两,让县衙组织当地百姓整修火钻的这一段古道。可每每在开工之日,就突然大雨倾盆,山石乱飞,豺狼虎豹也倾巢出动专喝马血。于是,当地百姓和茶脚户踊跃捐助一百只羊、八只叫鸣的公鸡,跪在山脚下对山神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祭拜。第三天傍晚,突然整座山上泛起一片祥瑞的红光,一颗五彩神珠在红光里浮现了出来。随之竹林寺附近的这一段塌陷的断头路突然就变得平坦通达。当大家惊喜地跪在山下对那颗五彩神珠虔诚地朝拜时,神珠便随即消失。当地百姓和茶脚户们为了纪念这颗为他们带来坦途的神珠,就在火钻这个叫马磨的山脚下修了一座佛寺,取名为珠临寺。随着时代的更替、交通的发达,珠临寺先前有着传奇色彩的名字也几经演变,被当地群众叫成了竹林寺。沿着一条斜长的陡坡路向寺内走去,刚走到平缓处,紧靠着道路左边的一孔约三米高的石窟便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窟内,一尊约一米高的佛像,眉眼已模糊不清,但仅从轮廓上我们依然能看得出它的敦厚慈祥,而镌刻在窟壁上的那些文字,也仿佛远些年的一个模糊的背影,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一样深奥的想象空间。紧挨着山路左边的又是一个更大的石窟,这个石窟在建筑上分上下两层,风格独特、气势秀雅,两根看似相连实则各自为政的石柱,把最下层分成了四个方形的窟门。最上面的两个石柱上,有着一些神秘的小孔,它们紧紧地擎在最上层半月形的石窟上端,使这座佛寺除了庄严,还呈现出一种佛寺建筑的典雅与茶马古道上佛文化的神秘。我们从第二个石窟前面折了回来,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羊肠小道来到了石窟的最上层。边走边看,茶马古道的遗踪在我们眼前又翻开了神秘的一页,石窟顶层的布局,也进一步颠覆了我对这座佛寺浅显的认知。我们脚下踩踏的地面,并没有和最下层完全隔离开来。仅在最上层靠着半月形石窟门口的那一段,铺着一米多宽、仅供六七个人站立的平台,站在平台上,石窟最下层紧靠着窟内的三个镀了金身的佛像,便一览无遗地全部跃入眼底。紧靠着石窟最顶端的是一些密集的、类似于蜂窝状的正方形小石窟,中间呈一字形排列,两边的造型则呈现出一种相互对应的三角形。和我们同行的两位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研究颇深的学者,指着这些小石窟说,这层石窟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置放经文佛卷的藏经楼。离开竹林寺,我们的车子又向着茶马古道上另一个叫作滴水崖的遗址驶去。滴水崖在竹林寺另一个方向,坐落在火站村一个叫焦沟的深谷里。在车轮急速的行进中,藏在我心头的另一个愿望又一次浮现了出来,那就是一睹明朝开国之初设在当时火站村的批验茶引所的遗踪,可惜和我同行的一位摄影家说,火站村的批验茶引所早已在历史的更替中成了一片平地。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七年,监察御史沈越担任巡茶陕西御史,下令在徽县火钻峪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作为巡察御史驻扎办公之所,由此可见该地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如今,在火站村一座雕塑群格外引人注目:一拨商队从山路上走来,马匹负重前行,脚夫艰难跋涉,当走到这一片开阔平缓的河谷地带时,卸下货物的马匹悠闲地饮水吃草,脚夫索性躺在青石板上,缓解一路疲惫。这是旧时茶马古道场景的再现,这些马帮、脚夫与大山融为一体,让人只愿远远注视,不愿惊扰了他们的宁静。他们脚下的路,沿着河,再次进入大山。看着马帮的背影,目送他们再次启程,一条穿越千年的古道,慢慢清晰了起来……周边景点推荐月亮峡月亮峡人文景观众多,这里自古为巴蜀咽喉,秦陇要塞。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三次借道于此,月亮峡至今仍存有古栈道遗迹约4公里。月亮峡峡内奇峰异石,绝壁悬崖,天工造物,气势磅礴。唐代李白《蜀道难》诗作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诗句,是月亮峡真实的历史写照。峡中的月亮河,明净的河水隐现于砺石之间,激流翻飞,喷珠溅玉,石如翡翠,鱼翔浅底,三百多米高的飞瀑从梅花崖飞流直下,雷霆轰鸣。峡中的燕子洞,钟乳林立,石钟悬挂,形态万千,真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火焰山火焰山地处嘉陵江与永宁河交汇处,是徽县南部嘉陵江境内的一处风景名胜,山势自东逶迤而来,宛如长龙卧于江中,由此也称青龙山,为道教圣地。火焰山峰体被苍松翠柏覆盖,站在山顶,清风习习,松涛阵阵,使火焰山增添了许多神秘、幽静和秀美。火焰山正南方是鹰嘴崖,因形似振翅欲飞的苍鹰而得名,看起来栩栩如生。西南方为狮子崖,状若雄狮伏卧江畔;隔江为象山、仿佛白象仰望苍穹。火焰山的道教建筑大多修筑于明代时期,历朝历代不断修葺,现已形成规模,高大雄伟的殿宇沿主峰山脊梯级排列,殿宇雕梁画栋,塑像神态肃穆,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稻坪古村生态旅游景区徽县稻坪古村生态旅游景区位于陇南市徽县嘉陵镇北部20公里处稻坪村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尹家老宅国家传统古村落和桃源沟自然生态风景区组成。尹家老宅国家传统古村是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筑群,主要有民居、客房、绣楼、学堂、书院、祠堂等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弥足珍贵,古村内有红色记忆馆、民俗文化馆、书画馆展览馆,集中展示稻坪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桃源沟自然生态风景区内有龙须叠瀑、桃花潭、龙吞瀑布等大小阶梯式瀑布40余处,高悬的瀑布穿过峡谷,层叠九落,在巨石之间激荡穿越,其间,山水相映,美景滋生;景区内还有乌篷船、网红桥、彩虹滑道、水上乐园、儿童城堡、真人CS等娱乐项目及“桃源谷”蒙古包特色民宿。相关链接陇茶种植加工与饮茶习俗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西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得知茶有解毒的功效。饮茶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据《文县志》记载,碧口地区栽培茶树已有千年历史,碧口地区的李子坝、马家山、店房山的云雾炒青茶,色泽苍绿,冲泡后清香爽口,饮之能消油腻,增食欲,除疲倦。陇南属长江流域,境内文县碧口、康县阳坝和武都裕河气候温润、光热丰富、降水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目前,陇南已发展茶园10余万亩,所产茶叶茶芽鲜嫩、条索紧细、色泽绿润、滋味鲜醇、经久耐泡。陇南制茶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有五个流程:一是采摘。采摘茶叶的手和装茶叶的容器要洗干净无异味,采茶时间最好是上午,采摘的茶叶一般是一芽,最多一芽一叶,不能多。二是摊晾。采回来的鲜叶,一定要及时摊开晾在竹席或茶箕里,不能堆放在一起,否则,茶叶会发热沤坏。三是炒制。先将铁锅烧至温度很高,在锅内均匀地抹一层茶油,将摊晾后的茶叶一次取约七至八两放在锅中,用手慢慢地翻炒。炒茶有拿、翻、掇、抖、匀、旋、揉、撺、压、磨等多种手法,手掌手指自然伸开,用力要均匀,速度不紧不慢,控制好温度。等茶叶变干变色,渐渐成扁平状,散发出香熟的味道后,用棕刷和棉垫把茶叶从锅里扫到茶箕里,再晾约一小时。四是回锅。把晾好的茶叶取大约四至五两,重新回锅再炒,这次锅的温度要控制低,用力要更慢更轻匀,着重在于整形、磨光,大约炒制10多分钟,然后出锅,在茶箕里晾一天。五是存放。选用合适的包装,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不能与有异味的物品一起存放,因为茶叶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容易串味。(本版编辑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