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花椒满树红,颗粒饱满味正浓。时下,走进甘肃陇南,成片的花椒红似玛瑙,映红了山山峁峁,椒农们三五成群背上背篓、带着竹筐忙碌了起来,一边采摘,一边直播,同步销售,满脸丰收的喜悦。与此同时,放眼陇南,万亩的核桃硕果累累,个大脆甜的苹果已沉甸甸挂满枝头,还有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茶叶、辣椒种植,鸡、蜂、猪、牛养殖等扶贫产业处处开花,托举起陇南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矩阵”谋出路陇南素有“陇上江南”之称,这里物种多样,是北纬33度“魔线”上的“绿色宝库”。大自然给予这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丰厚馈赠:陇南市多万亩特色产业在这里与亚热带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众多特色“宝贝”。陇南市武都区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一百万亩,位居全国县区第一;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60万亩,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居全国第一;陇南市成县、康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但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长期以来大部分“宝贝”处于乡村集市提篮小卖、小商小贩收购贩运的低层次阶段,形不成品牌,卖不上好价钱,形成了“富饶的贫困”。年底,陇南市仍有贫困人口.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3%,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陇南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做大做强核桃、花椒、苹果、油橄榄“四棵摇钱树”,做精做优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四个特别特”,做好做实养蜂、养鸡、养牛、养猪“四个特色养”,大力培育订单辣椒、万寿菊等“短平快”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优势产业,构建起“长短结合、大小互补、种养相融”的农业特色产业矩阵,让陇南的青山绿水成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数据显示,目前,陇南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年产农特产品万吨、产值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贡献达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1.6%。久久为功多点开花、特色取胜促发展“从4月15日起,我们入驻康县爱尚外卖平台,给全县所有乡镇,还有武都、两当、天水配送包子,不仅救活了我们自己,还拉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农产品销售。”康县花桥村菩提庄园农家乐负责人李玉说,面粉、香菇、鲜猪肉等用料都是本村或者周边乡镇的,包子虽小,却包含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的全产业链。一直以来,农业特色产业小而分散、规模不大、链条不长、组织化程度不高始终是陇南面临的一道难题。如何坚定不移走生态陇南绿色崛起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根本遵循,久久为功、善作善为,创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立体发展、龙头带动、品质优先、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在发展方式上,陇南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田埂地垄等“零星”地块“点瓜种豆”,利用空闲场地、庭院角落“养蜂养鸡”,灵活多样发展“五小”产业;组建市县区富民公司,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三变”改革、土地流转等方式,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科学管理,打造了一批百亩试验园、千亩产业带、万亩示范区,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家。还引进北京德青源、国药集团、青岛利和萃取落户陇南,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在政策扶持上,陇南在积极争取国家、省上资金支持的同时,市级每年安排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县区千方百计配套,协调金融机构发放产业贷款,让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农技指导员、每户贫困家庭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在品质提升上,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引进新优品种、改良老旧品种,强化日常科学管护,特别是动员各级干部群众、帮扶单位连续三年上山下乡开展核桃、花椒等高接换优活动,累计完成0万株,打牢了产量质量双提升的“底板”。在销售畅通上,秉持“种好养好更要卖好”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田间与餐桌的“无缝”对接,陇南“山货”走出大山、走进全国、走向世界,不仅卖了出去、更卖上了好价钱。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陇南化危为机,发展同城配送,让陇南人首选陇南农产品,推进消费扶贫、汇集四面八方的力量助农增收,形成了自产自销的“小循环”和陇南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境外的“大循环”互补发展格局,成为当前陇南拉动经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在品牌打造上,陇南组团参加全国、甘肃省重大节会,举办各类产销对接会、产品博览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一大批产品入选“甘味”农产品名录,以祥宇橄榄油为代表的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陇南“麻辣香甜”产业普遍获赞。不忘初心让所有贫困户共享产业“红利”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永恒话题,让贫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是陇南发展特色产业不变的“初心”。“我们家的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我也在合作社务工,加上年底分红,一年下来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56岁的郭会兰是陇南市徽县榆树乡榆树村村民,因丈夫身体不好,家中无劳力,这些年全靠她在村上的苗木合作社务工来维持生活,在家门口既能照顾丈夫又能挣钱,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在陇南,有众多“郭会兰”,他们在产业链上找出路、得实惠,在家门口谋生计、有事干。特别是陇南积极探索“贫困户+村合作社+乡镇联合社+龙头企业”的“宕昌模式”产业带贫机制、“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嵌入到了产业发展中,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如此,陇南还始终把劳务输转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紧盯对口帮扶的青岛和北京等劳务输转主要流向地,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力度,年陇南市共输转劳动力67.93万人,创收.29亿元,其中完成有输转意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3.96万多人。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贫困户,陇南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万多个,建成“扶贫车间”多家,吸纳富余劳动力近万人。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陇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殷切嘱托,将之贯穿于发展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在全域开展拆危治乱集中行动,升级再造既有“高颜值”又有“高产值”的美丽乡村,留住了魂牵梦萦的乡味、乡念、乡愁。并依托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武都裕河、康县花桥、文县铁楼等一大批美丽乡村,数万群众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中摆脱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节点上,陇南人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出一份满意的陇南答卷。(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90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