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里,我们来读诗圣杜甫的虎诗。
杜甫被称作“诗圣”,他是抒发人民命运和时代命运的伟大艺术家。杜诗是唐诗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号称“诗史”,是高度艺术化的史记。时代变乱将杜甫投置到险恶的大自然中,伟大的诗人忠实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
在安史之乱的避难中,杜甫的诗里多次提到了虎。这些虎,集中出现在今天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和重庆市。这些虎出没的地区,处于秦岭、大巴山和四川盆地之间,自古以来,这里森林茂盛、气候湿润,在全国范围内产虎最多。将这些虎诗按照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就成为了一部杜甫的避难史,这是个人的避难史,还是艺术的避难史,也是国家的避难史。
第一只虎:《全唐诗》卷杜甫《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此诗为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年)所作,追忆玄宗天宝十五年(年)躲避安史战乱至陕西白水县的情况。“郃阳县”为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其西北是渭南市白水县。“月照白水山”,白水县春秋时为秦国彭衙邑,周襄王二十八年(前年)晋国在彭衙之战中击败秦国。战国时秦孝公十二年(前年)置白水县。唐代仍为白水县,与郃阳县都属同州。
战乱的大时代下,个人的命运真是悲惨。为躲避战乱,杜甫一家深夜逃至彭衙古道。白惨惨的月光下,可怜的小女儿已是饥饿不堪,咬着父亲的手哭闹不已。但即便是这样唯一能发泄情绪的哭闹,大人也不敢让女儿放出声来,因为怕被虎狼听到啊。“虎狼”在这里寓意双关,既指饿狼猛虎,也指叛乱的敌人。杜甫无可奈何下,只能将女儿搂在怀中,捂住她饥饿的小口。可怜的小女儿挣扎着,呜咽的声音更是凄苦!谁人无家,谁人无爱心,天下身为人父母的人,读了这样的诗句,谁不心痛?!
第二只虎:《全唐诗》卷杜甫《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这首诗是杜甫在肃宗至德二年()闰八月写的,记载了他从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出发往北,到家小所在的陕西鄜州途中的历程。“凤翔县”是凤翔府的治所,也即今凤翔县。凤翔府辖地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岐山、麟游、扶凤、郿县、周至等市县。“邠郊”指邠州的郊区,开元十三年(公元年)改豳州为邠州,治所在新平(今咸阳市彬县)。“泾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东南流邠州界,至高陵入渭河。
图:陆俨少《杜甫诗意图册》之《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第三只虎:《全唐诗》卷杜甫《石龛》:
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
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杜甫深感于安史之乱源于朝廷腐败,毅然弃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怀着仕途的失意,开始了下半生漂泊流浪的生活,这一年他48岁。
杜甫先是去秦州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投靠亲戚,在这年的初秋,杜甫携家人来到秦州。但因生活艰难,三个月后他们再度南下,准备落脚到成州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石龛,在从成纪到同谷的路途中,位于今西和县南的八峰崖。诗中将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环境中:天气寒冷,昏暗无日,群山包围,道路难辨。这时,熊的咆哮声从东边传来,虎豹的号鸣声从西边响起,身后不远处不知何物长啸似是厉鬼,前方树丛里黑影晃动有猿狨发出悲啼。这不是一部恐怖电影,也不是一场噩梦,这是距今年前的一个寒冬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杜甫一家人所遭遇的真实经历。
第四只虎:《全唐诗》卷杜甫《木皮岭》: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
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冬,杜甫一家人来到了同谷县,但此时兵荒马乱,同谷成了朝廷为备战吐蕃而重兵戍守的边城(次年同谷即沦陷于吐蕃)。同谷的生活更加艰苦,杜甫在栗亭写的《同谷七歌》第一首中说“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他们在天寒地冻的山谷里过着捡拾野橡栗(俗称毛栗子)充饥的逃荒生活。不得已,寒冬之时,诗人“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一家人远赴成都,投靠远方的友人。
杜甫和家人一路向南,十二月月底,来到了木皮岭。木皮岭地跨陇右两县,在同谷县东二十里,河池县(今陇南市徽县)西十里,因岭上遍生木兰树(又名辛夷树,其皮入中药名厚朴)而得名。木皮岭山势巍峨险峻,云烟万叠,横亘绵延,与周围诸山相互依托,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为出入陇上的要冲。
“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在山中诗人听到了虎、豹等野兽搏斗时可怕的吼叫,看到了山风搅动着云烟在昏暗地飘移。“跼”是弯腰驼背的意思,出自《诗经·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杜甫时借用诗经中的意境,形容自己的处境困窘,艰险之至。乾元二年末,杜甫终于到达成都。
第五只虎:《全唐诗》卷杜甫《发阆中》: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此诗是杜甫在代宗广德元年(年)冬从阆中出发往梓州时所作。他的女儿病了,自己又流寓异地,其情甚苦。前一年,代宗宝应元年(年),杜甫的朋友严武镇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资助杜甫扩建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不久严武升职离去,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因此漂泊到梓州、阆州一带。“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公元前年,秦国巴郡中置阆中县。“阆”是高门的意思,因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嘉陵江绕城三面,所以称阆中,嘉陵江阆中段因此也称阆水。唐武德元年()为隆州治,开元元年(年)改为阆州,辖阆中等9县。梓州位于成都和阆州中间,州治在今四川省三台县。
图:陆俨少、沈绮文合画《双虎图》
文/驻网作家陈晓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