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9月3日建成通车的两当县至徽县高速公路。兰州晨报通讯员张宾摄
8月24日,在陇南市两当县去屏乡黄疙瘩村口,村民陈开雄指着一条蜿蜒的山路,告诉兰州晨报记者:“以前村里的人去镇上买个日常用品要走5公里的土路,来回3小时。”说到现今的变化,陈开雄难掩内心的喜悦,他笑着说:“现在村里有两家商店,买东西不需要去镇上了,还可以网上购物,邮政和快递小哥每天都准时来送货。”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甘肃公路总里程由实际能通行汽车的多公里,发展为目前逾14.32万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增加44倍。同时,铁路、民航建设也齐头并进,到年,我省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公里,高速公路公里,全省14个市州已经有9个民用机场,开通了国内国际航线多条,通达的城市多个。
一眼千里的交通巨变让甘肃与世界实现了无缝隙对接,也为陇原儿女开辟了一条脱贫路、致富路、希望路。
公路:“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目标基本实现
甘肃,从今天的《中国地图》上看,形状犹如一柄如意。作为中国交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有记载的古道达30余条,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是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枢纽地带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战略通道。
因处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属于山地型高原地貌。行走在陇原大地,你几乎就可以找到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形地貌,但也给交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
在嘉峪关市西郊、国道线一侧,有八棵白杨树一字排开,挺拔高俊,枝繁叶茂。这八棵树是上世纪50年代嘉峪关第一代养路人精心栽植的,见证了几代养路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它们如公路守护者,默默矗立在大漠戈壁。
93岁的郑占乾是“八棵树”精神的代表人物。“我当时栽树就是为了美化环境,把养护工区的环境搞得好一些。”他近日向媒体回忆道,年4月,时任当地公路道班班长的他,看着养护工区周边一片茫茫戈壁,黄沙弥漫,环境恶劣,就萌生了在戈壁滩上栽树、改善环境的想法。
在郑占乾老人的回忆中,那时候的道班房就是个简易土坯房,大炕大通铺。一口井、一口缸和一件羊皮褂子,是道班房的生活“标配”。那个时候一个道班负责几十公里的修路养路任务,没什么交通工具,每天要走很远的路,羊皮褂子防风挡雨,所以道班里所有人换着穿,当天谁外出,谁的活多,谁就穿。
累的时候,在路边斜着挖一米多深的坑,人能钻进去就行,休息睡觉、躲避风雨。逐渐地,沿着公路,隔几公里就有一个地窝子,也成了当时的公路“一景”。
生活条件简陋可以扛着,可简陋的工具着实让人犯愁。郑占乾每天徒步几十公里,填坑槽、平搓板、垫浮沙,工具却只有洋镐、铁锹和抬筐。可以说,每一寸路面,都是他们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后来有了毛驴刮路车,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公路段倡导技术革新,组织木工自制了一批独轮手推车,使养护工不再用抬筐抬沙石。再到70年代,终于配上了橡胶轮子的架子车,大大提高了养护工作效率。80年代中期,有了春城牌柴油车,上下班可以坐车去公路上干活儿了,这是公路养护的初步机械化。90年代初,二八拖拉机得以普及,彻底代替毛驴刮路车,公路建设从此开始走上快车道。
记者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仅有公路34条,平均每百平方公里仅仅只有0.7公里。20世纪70年代,战备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至年,全省公路里程达到3.45万公里,有12个地、州、市驻地都有油路通向省会兰州,有73个县城通了油路。全省干线公路初具规模,主要干线公路基本定型,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络……
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公路建设快马加鞭,逐步解决了国、省道公路部分交通不畅、技术等级低的问题。
截至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3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31.5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公里,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贯通,55个县通了高速公路。全省所有乡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乡镇通班车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和98.3%,“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铁路:兰新高铁建成推动甘肃进入高铁时代
70年来,甘肃交通人克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化天堑为通途,编织出如今运行高效的大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民航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建设齐头并进。
铁路退休职工马阿姨回忆,上世纪70年代,她还不到20岁,刚参加工作时,第一次离开父母,从兰州乘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抵达张掖,再坐几小时汽车从民乐下车,当时整个人已累得昏昏沉沉。但她还要背着沉沉的行李走几十里山路才到目的地。火车、汽车、步行,从兰州到民乐,她竟用了两天时间。
回忆起蒸汽火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高铁动车组,马阿姨感慨万千。她说,“子弹头”、“绿巨人”,从火车头的变化,让我感受到陇原发展的日新月异,看到复兴号动车组时速高达公里时,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油然升起。
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建成运营,首开动车组列车,甘肃迈入高铁时代。年7月,宝鸡至兰州高速铁路建成投运,打通了西部高铁与中国高铁网“最后一公里”,成为加快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同年9月,兰渝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目前,以兰州为枢纽,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管辖线路营业总里程达.8公里,路网覆盖面和密度不断加大,成为西北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的大动脉。现在马阿姨从兰州到民乐,坐动车不到3个小时。她说,卓越的“中国速度”正是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惊喜。
民航:打造快捷高效的“空中走廊”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如今人们的出行不仅快捷多样快速化,更能飞得更高、更远。当我们早上从兰州坐上动车,3小时后已在西安街头玩耍时,时空另一头,从事旅游行业的小瑾和她的旅游团经过近4小时的飞行,已顺利抵达越南芽庄了。小瑾说,10年前她刚步入旅游这行时,国际航线非常少。如今出国已不是难事,包机游让我省老百姓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了解世界。
近年来,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以航空为例,我省开通了24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兰州—迪拜、兰州—达卡国际货运包机出口,澳大利亚—兰州国际货运包机进口开始直航。
敦煌机场T3航站楼、夏河机场、陇南机场……全省除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以外,还有8座机场,逐步形成了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轴心,东西机场为两翼的民航运输网络,搭建起连通国际、通达全国、覆盖全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空中走廊。
今后,我省还将以打造交通大动脉为重点,继续面向中西亚、服务中东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相通,构建立体化、高效率的物流通道。(记者徐静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