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919/4477514.html

薪火相传秦韵长

成志杰

红川木偶剧第一代传承人张敦瀛,年出生于成县红川书香门第,年到年在红川镇先上私塾,然后上小学。小学毕业后,至年,这期间,一直在家侍奉母亲。年至年期间在宝鸡、天水、陇南的一些地方学秦腔戏,主教老师为刘毓中老先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安,兵荒马乱。三艺社、易俗社实际是个空架子,少数演员跟着刘毓中到宝鸡、天水、陇南,特别在徽县、成县、康县一带长年唱戏,因这一带气候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要好很多,加上这一带山大沟深,小剧团在这些地方麻烦少,何况旧社会的演员被称为“戏子”,没有社会地位,其实到处演出过的是游民生活,而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都爱看秦腔戏,特别爱刘毓中的戏,所以刘毓中长年累月都在这一带唱戏,年他们才回到西安,演职人员回家纳入编制,三艺社、易俗社也就成为国家正式文艺社团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敦瀛为遇到刘毓中的戏班子,这倒是他的好去处,能够学唱戏,还能混饭吃,正好满足他个人的要求,这也可能是张敦瀛一生的缘分所在吧,刘毓中又看上张敦瀛年轻精干,又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就把张敦瀛留在班子里,先是打杂跑龙套,写戏报,然后练功、学戏、抄剧本,通过几年的跟班练了一点功,学了好多戏,抄写了好多剧本,这些剧本不但在红川业余剧团派上了用场,而且还为解放初期刚成立的成县旭光剧团提供了剧本资料。

张敦瀛在剧团和其他学生一样练功学戏,主攻须生、花脸、老生,三年之后逐渐成为一名青年演员并能演一些折戏和一些配角戏。这时他在《杀庙》中饰演的韩琪、《走雪》中饰演的老樵夫、《斩韩信》中饰演的韩信、《烙碗记》中饰演的刘志明,他在本戏《闯宫抱斗》中饰演的梅伯最成功,得到老师、观众和同行的赞许。

年后,剧团和刘毓中老师回西安了,他也就回家侍奉老母亲了,由于母亲多病在床,孩子幼小他再也无法出去唱戏了。配合地方政府搞宣传,年以他为首的红川秦腔人才组建了红川秦腔业余剧团。

从过去到现在,红川文化底蕴厚、人才济济,业余剧团成立之初,参加的主要成员就有蒲友玉(男旦)、胡羲民(净)、张敦元(小生)、张曦(丑)、高峻山(二花脸)、张西(鼓)、韩志宏(板胡)、何在仁(戏母子)。以上这些人员还都在旧社会学过戏,而且非常在行,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台柱子,加上红川当时有一批特别爱学戏的热血青年参加进来,很快剧团就能唱七、八本戏和十多个折戏子,如《铡美案》、《铁角坟》、《闯宫抱斗》、《游龟山》、《法门寺》等,折子戏有《华亭相会》、《拾玉镯》、《柜中缘》、《杀狗劝妻》、《杀庙》、《小姑贤》、《三回头》等。

年后,剧团又新排练了现代戏《血泪仇》、《三世仇》、《徐州革命》、《梁秋燕》筹新剧目,以上这些历史剧和现代剧目都是张敦瀛先生亲自编排、参与演出的剧目,剧目多,戏演得又好,在徽成二县反响很大,影响很好。当时的红川秦腔业余剧团还应邀去过徽县、两当、康县等地演出,都得到非常好的评价。特别是张敦瀛的刘派唱腔、刘派动作风格被观众和同行美誉为“活韩琪、活韩信”。年至年,红川公社又支持张敦瀛排练了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灯纪》等,在红川等地演出后反响都很好。

改革开放后,文化部要求恢复历史剧,当时的张敦瀛心潮澎湃,感到秦腔艺术的春天到了,又能发挥自己的艺术技能了,他很怀念过去红川的业余剧团,但没有戏箱,人员凑不齐了,再重新组织演出谈何容易,加上他也年近花甲。但他又不甘心,于是慢慢地想自己筹办一套成本不大、简单易行的木偶戏箱的念头,但迟迟下不了决心。

年至年期间,红川韩家庄支部书记魏弟邦找他商量,在韩家庄办戏校事宜,张敦瀛一口答应,又请了秦腔艺人赵俊祥,在韩家庄办起了秦腔业余戏校,一下子收了好多学生,戏校办了三年,通过努力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秦腔人才,从演员到文武乐队逐渐形成了一个秦腔班子,能学好多折子戏和一些舞蹈,现在韩家庄的文化活动全县有名,韩家庄是全县、全市的文明村庄,还是美丽乡村,这里面也有张敦瀛老艺人的一份心血。

唐虹拍摄

年,张敦瀛筹资并贷款共一万元从西安和杭州买回一套木偶戏箱,办起了红川木偶剧团,从陕西宝鸡请来两位秦腔木偶老艺人朱德厚、陈培中(这两位老艺人在袁克勤、袁派木偶班唱过戏),又从康县豆坪乡请来田树俊(田树俊和他父亲都是木偶老艺人,他父亲是有名的田班长,他父子两人都参加了年全省戏曲调演,参演的两折戏《放饭》和《李彦贵买水》都获得一等奖。

在以上艺人的帮助和指导下,红川木偶剧团很快组建起来,并在红川进行了首场演出,然后在各乡村巡回演出,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做出了贡献。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所演剧目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历史剧目。

红川木偶剧团在创办过程中,坚持勤俭节约,又要追求高雅的艺术效果。张敦瀛发挥全家人的积极性,他的老伴石云英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所以她承担了软衣软帽的制作,大儿子张旭是红川农民画家,他承担了各种布景绘制、道具和硬帽子的制做。张敦瀛的小儿子张韶专学挑木偶和电工、灯光、扩音效果等,张敦瀛的小女儿张玲从小爱唱爱跳,受父亲的影响对秦腔情有独钟,即学挑又学唱,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能挑各种角色,会唱好多本戏,现在已成为红川木偶剧团的第二代传承人。

张玲,年生于红川艺术家庭,高中学历,从小喜爱秦腔艺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专心致志学秦腔,木偶剧团办起后又拜宝鸡朱德厚、陈培中、康县田树俊为师学挑木偶,通过多年的学习,现已成为红川木偶剧团的台柱子,她挑木偶的功底扎实,动作大气,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刻画人物深刻,并有她个人的艺术想法,她挑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有一种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唐虹拍摄

张玲对木偶人物的穿着打扮常以京剧舞台艺术为榜样,以干净、鲜活、素雅为上,从不胡乱替代。

张玲有一口天生的好嗓音,初唱时有些嘶哑,但越唱越亮,正适合唱青衣、须生、老生戏。

张玲是一个较全面的木偶艺人,观众都爱点她唱的戏。

张玲学的剧目多,她既能唱戏又能包戏,既在前台主唱主挑,又兼顾整台的场次监督,使整个演出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前后不乱,体现她对木偶舞台艺术严谨认真的态度,“戏比天大,观众第一”始终是她的座右铭和坚守的信条。

张玲在继承父亲的原有剧目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快要失传的剧目,如《点红灯》、《万寿图》、《打登州》等,还有观众较熟悉的一些剧目如《二进宫》、《全家福》、《穆柯寨》等,折戏有《三娘教子》、《探窑》、《别窑》、《赶坡》、《河湾洗衣》、《祭灵》、《放饭》等。

从年建团到现在,红川木偶剧团总共整理能演的本戏是约五十本左右,折子戏约三十折左右。

从年起,演出的地方主要是成县、徽县、两当、凤县、康县等一些乡镇、农村和庙会所在地。

年木偶剧团成立第二年,成县报道组王青柏、王进义二人署名写了一篇通讯报到刊登在当年2月14日的《甘肃日报》上,登载了红川成立木偶剧团并积极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消息。

年成县西狭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千古《西狭颂》、和谐新成州”文化活动中,张敦瀛的木偶剧团也应邀参与演出,他和女儿张玲同挑共唱的秦腔木偶折子戏《铁角坟》在中央电视台十一套多次播放。

作者简介

成志杰,成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多年来从事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在巜中师语文》《飞天》《星星》《诗刊》《诗神》《芳草》《奔流》《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百余篇,出版小说集《期年之后》、诗集《季节》、文论集《文学作品鉴赏》等。

来源:成县文体广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