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徽县泥阳镇文庄村蔬菜基地,一排排木架上挂满了成熟的豇豆,在阳光的照射下,翠绿翠绿,显得格外耀眼,年晓香正忙着采摘、整理丰收的豇豆。

今年51岁的年晓香,从年开始就在周边农户的带动下种植蔬菜。“那时候种菜,缺技术,加之交通不便,只能小面积种植2到3亩,收入少得可怜。”年晓香说,“虽然种了大半辈子蔬菜,但规模一直没有上得去,也没能增加家庭收入。现在好了,我们种菜有两颗‘定心丸’,不怕赚不到钱了。”

年大妈所说的两颗“定心丸”,原来指的是“订单农业”和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的“合作社”。

近年来,徽县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订单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牵线,全方位对接农户,通过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以“专精特优”农产品,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

文庄村以青泥岭高原露地蔬菜品牌为主、依托四川省彭州市康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订单合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订单+农户”的模式发展立体式循环高效农业,主要发展以豇豆为主的特色产业。

实行“订单农业”后,每年合作社在春耕前就和企业签订好购销协议,种植期间企业还提供“保姆式”服务,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豇豆种植开展技术指导,不仅保障豇豆的品质,也能充分保障种植户和企业双重受益,给种植户注入增收强心剂。

徽县青泥岭高原露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江利说:“从起初的散户经营走上现在的规模化路子,产业发展比较规范,一个是品质好,另一个产量高,整体销路有保障。”

“前些年,村上也办了个合作社,虽然有个注册名,但根本没有实际运作,属于空壳合作社,现在好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有效地把村级组织、合作社、农户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既相互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利益共同体。”谈起“三分三合”机制,联村的镇领导蒲玉涛深有感触。

“我们的豇豆种植已经呈现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态势,目前种植总面积余亩,每公斤保底价在2元以上,亩收益近元。今年试验的套种大蒜、生姜等作物也获得成功,‘万元田’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要把蔬菜种植打造成我们乡村的振兴产业。”文江利说。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村民安招弟说,“通过合理分工,村里的生产效率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只要人勤快,种地也有高收入。”一句话说出了文庄人的心里话,也道出了文庄人的精气神。

今天的文庄社,在“党支部领导的集体+个体的混合经济”模式带动下,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产业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需求走,群众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党支部走的良好格局,壮大了村级集体积累,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来源:每日甘肃网)

监制:鱼敬轩

审核:文浩波

编辑:何益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