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浑朴醉心笔墨的耕耘者——张建明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在这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所以中国书法更需要有人去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期栏目就为大家介绍一位从小就喜爱书法,三十多年来醉心笔墨,致力于书法的学习和保护,秉承一颗匠心在书法艺术世界坚持耕耘的徽县本土农民书法家张建明。“如果让我的人生重来,我仍然会选择走书法艺术这条道路。”一间10余平方米的书房内,一刀刀宣纸、一摞摞书籍,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书桌上文房四宝摆放整齐,2间客厅里挂满了书法作品……在墨香四溢的家中,银杏树镇高坪村农民书法家张建明这样告诉记者。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用功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建明作为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家境贫寒,接触书画艺术的机会很少。张建明记得很清楚,那是年的春节,那年他12岁,村里来了一位写春联的老人,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毛笔字。“当时看见那些漂亮的毛笔字就移不开步,杵在旁边看了很久。”张建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识字太少,写的什么他那时是一点也看不懂,但心中突然涌出一股念头:“我要是能写得这么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该多好啊!”张建明就此对书法一见倾心。虽然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叫作书法艺术,但从此爱上了毛笔字,也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从十二岁开始练习书法,练了一年多,村里人春节都找我写春联,我就为大家免费写。整天写从腊月二十九写到正月初一。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再上学,从此回家当上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的艰辛,农民的清贫,农事的繁重,从来没有改变张建明写字的兴趣。因家里买不起笔墨纸张,家里的土墙被他刷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在上面书写。白天下地干活,回家要挑水,喂猪等家务杂事,晚上就写字画画,只到到深夜12点,早晨6点起来下地干活。张建明之妻陈小红说:“张建明一直喜欢书法,写字的时候不让我打扰他,他有时间就写,晚上写半夜子,我也从不打扰他,一打扰就写错了,我也一直很支持他,这是他的爱好。”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张建明可以时不时地购买到笔墨纸砚,因此他比周边村民更显囊中羞涩。理想能不能够坚持下去?已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为了将自己的理想和爱好坚持下去,张建明在务农之余做过废品回收、学过厨师,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习写字。为了让自己的书法水平能够提高,他经常去拜访县内外的书法名人,虚心向他们求教。后来经过书法名师的指点,他以颜真卿的书法作为自己的练习方向,开始了临帖之路。“小时候我是爱好书法,由着自己的性子写,后来经过向当地的书法名人取经,给我指导,我就正规的开始了临帖。开始以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勤礼碑》开始下功夫练习。”多年来,张建明一直在家苦练,除了春节的时候给乡邻写春联,写中堂之外还没有到外面去展示过。“你那么喜欢写字,字又写得好,为啥不去街上写春联卖?”在邻居的鼓励下,张建明在年的春节第一次走向县城的书画市场去卖对联和中堂。那日张建明一大早带上家伙式,到市场之后却又不好意思去摆摊。“我找了一家商铺,在商铺门口挂了几幅我在家写好的对联,自己悄悄地躲到商铺里面,就怕冷场。”让张建明没想到的是,当天竟卖了40多幅对联。这次经历对张建明的鼓励很大,自此他对自己有了很大的信心。年他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