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蜀咽喉古河池
徽县古称河池(治所设在今银杏树村),建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里地处陕、甘、川战略要地陇南,地形复杂但物产丰富,风光秀丽,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人才,使这里素以“陇上江南”和“金徽县”著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其境内,沿着嘉陵江和西汉水抵天水一线,形成了一条贯穿境域的茶马古道。
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在古秦州流寓三个月之久的大诗人杜甫,在南下入蜀的途中,就曾经从同谷出发,取路栗亭(今栗川乡),南经当房村,越木皮岭、青泥岭(今铁山)沿嘉陵江抵成都。
杜甫途径徽县境内时所作的《木皮岭》一诗里,提到“首路栗亭西”“南登木皮岭”。按徽县县志里所述,木皮岭距县城西南三十里,又名柳树崖。因为当地的山上,多生长木兰植物,它的树皮,就是在中药里常见的厚朴,所以把这里也叫木皮岭。而据北宋宣和六年成州知州晁说之《发兴阁记》记载,抵凤凰台望西崖以极,白沙渡,就是杜子美入蜀经过的道路。在《读史方舆纪要》里援引旧方志所述,指出小河关在徽州(徽县)南,过去是连通秦地进入蜀川的咽喉,它的前面临近白水江,江上有官渡桥,因为水岸边的沙石看上去呈现白色,故而把这里也叫白沙渡。“水清石磊磊,沙白滩漫漫”,其纪行诗作《白沙渡》里的这一诗句,正是对这里地貌风物的生动写照。
而他在另一首诗作《水会渡》里描绘的“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则是古代在这里曾经设置巡司戍守的交通要冲虞关。诗中称其地为水会渡,是因为这里正是嘉陵江与八渡河(又称柏渡河)的交汇处。
徽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汉唐以来,战事连绵,这里驻军频繁。五代时期,北周在固镇(今城关镇先农村)置雄胜军驻地。在赵宋王朝那个山河待整的历史岁月里,宋金之间在西北边界地带长期的对峙和战事,在金戈铁马声声不息的风云动荡里,围绕着山河列土的角逐已成胶着拉锯之势。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绍兴二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屯兵河池(今徽县),这里作为川陕宣扶使司驻地,也成了宋王朝抗金的大本营,主要就是阻止金军通过这里南下深入西南的四川腹地,进而粉碎金人企图从四川沿江顺流东下灭宋的图谋。
绍兴四年()2月,吴玠屯兵仙人关,与其弟吴璘取得仙人关抗金大捷。几年前曾经去嘉陵江漂流,后在漂流终点的滩头上岸,顺便去了三滩行游。沿着现在被称为月亮峡的大峡谷进去在头滩附近有地方叫严坪,据当地人说那里也叫杀金坪,正是在这个地方,南宋名将吴玠与吴璘兄弟,指挥当时的宋军,打败了企图通过这里南下夺取四川的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金兀术)统率的十万大军,谱写了南宋抗金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吴玠吴璘出身于军旅之家,祖籍为甘肃静宁。由于长期征战沙场和鞍马劳顿,吴玠后来病死于驻防地所在的仙人关,享年仅47岁。朝廷赐给他谥号武安,建庙于仙人关,号思烈。到了淳熙年间,他被追封为涪王。其弟吴璘,也是随着兄长吴玠一起,在戎马生涯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抗金大将。吴玠死后,他被朝廷任命为宣抚使,兼任兴元府地方官。吴璘病逝后,宋孝宗赠他为太师,追封为信王。
另据《宋史·叛臣传》记载,吴玠有一个侄子叫吴挺,官至太尉。宋宁宗时,吴挺的儿子吴曦和从弟吴睨等人与他们的党羽,因为与金勾结图谋反叛朝廷。后吴曦作为主谋,在众叛亲离的情势下,被朝廷派员斩首裂尸,他的党羽和妻儿等人,也都被牵连处死。只有吴玠的子孙免于连坐。叛变被平定后,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王朝,还将吴璘的家族成员和后裔,全部清出四川,迁往湖广和浙江一带。从此,吴玠、吴璘家族便从四川和西北远徙东南一带。
徽县在汉代设置河池县,治所在今银杏树村,晋唐时期沿袭河池旧址,但无城池遗址。到了北宋开宝三年(),河池县移治固镇,随之在现在的城关镇这里开始修筑新城,即宋元土城,并于银杏树村旧址设河池驿。元代初年,改河池为南凤州,不久更名徽州。从明代永乐到嘉靖时期的几次修葺和拓宽城址,以致加高加厚城墙,原来的土城逐渐演变和形成了后来砖包砌城墙,城池扩大并加修了四关门楼。清代从顺治到光绪年间,也有几次修缮,包括城防工事设施和和城墙垛。
现在的吴山,过去叫钟楼山,在明正德年间(),时任知州侯禋拓拓宽城址时,将钟楼山包围在城中。在过去这里是徽县新城地带,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作为历史遗存的千年徽县古城被拆除,时至今日,就形成了目前能够见到的这种现代城市格局。
之所以将钟楼山改名吴山,就是因为这里现而今被开辟为吴山公园,有后人为了纪念宋代抗金名将吴玠而修建的墓碑碑亭,包括建国以后相继落成的吴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这就使它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避暑的一处旅游景观,还承载了墓地陵园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
雨中登吴山
吴山坐落在徽县县城东关边缘,是一处依傍山形地势逐坡而起的高地,为当地的一处风物宜人的陵园景区和行游场所。
于我而言,如果说年4月26-27日夏季里去徽县的那次登临吴山,机缘是去当地县城举办一个书画展,在来去三天时间的日子里,因为一个在徽县工作的杨家寺街上人,与我在大学里所学为一个专业的朋友曹鹏雁的引介,得以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好去处,并且有了第一次游览这里的机会。年10月3日上午,当自己的足迹,冒着淋淋雨落秋风飒然的天气,又一次在这里驻足的时候,已然是第二次重来了。说到自己对徽县和吴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