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陇南市委关于制定陇南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四届委员会
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陇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陇南实际,就制定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阶段。五年来,市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实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把陇南建成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甘陕川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五年累计减贫52万多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了全市绝对贫困问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如期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目标要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尾矿库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效;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陇南成县机场建成通航,兰渝铁路建成并开通动车组,两徽、渭武高速建成投运,乡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水利、市政、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运用领域不断拓展,大数据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形成电商扶贫陇南模式,成功创建为电商扶贫示范市;对外开放走深走实,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在陇南成功举办;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取得重大成果,努力防灾减灾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即将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总体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通过“十三五”时期的接续奋斗,陇南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我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实力。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陇南带来政策叠加的难得发展机遇,将进一步拓宽我市的发展空间;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等重大举措,有利于我市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我市文化、旅游、农业、水利、矿产等资源富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培育,发展势能和潜力将会加速释放。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艰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转型升级任务重,生态环保、民生保障、防灾减灾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下功夫解决。综合研判,未来五年陇南仍将处于政策机遇叠加和实现转型发展、加快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大有作为。全市党员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勇于知难而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到二〇三五年,陇南要同全国全省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融合甘陕川元素的特色城市、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宜居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成为生态之城、活力之城、陇蜀之城,实现生态陇南绿色崛起。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制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陇南、平安陇南;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初步实现;社会事业充分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美丽陇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美丽陇南”目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价值取向,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巩固“三大攻坚战”成果,持续深化拓展“”重点工作,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差异竞争,坚定信心、善谋敢为,坚定不移推动生态陇南绿色崛起,为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潜力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水平明显提升,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产业优化升级有新突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防返贫各项措施深化落实,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大幅提升,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深化、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水利、能源等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整体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向南开放持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沟通衔接、协同协作更加紧密,培育形成一批经济社会开放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设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取得更大实效,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实现。
——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要牢牢把握党中央“五个坚持”的原则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坚决落实以下要求。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决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深入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实际创造性推进实施,确保落地见效。
——坚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决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进民生福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决突出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决贯彻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把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动力。
7.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运用。重点围绕产业链完善提升,拓宽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以生物萃取为重点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研发推广应用自动采摘、运输等山地农业机械,主要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实现机械化。围绕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及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平台,建立一批示范基地,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实施一批技改项目,引进推广循环低碳清洁生产先进工艺和设备,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绿色冶炼、超低排放、废渣无害化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全市已有大中型以上矿山和新建矿山基本实现绿色生产。推进民生科技建设,围绕卫生健康、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引进转化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强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支撑。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依托陇南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集中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企业向园区集聚。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酿酒、中医药及建筑建材等优势产业领域,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引进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成果或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入股。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对企业研发投入达到较高比例的给予资金奖励,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9.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统筹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激励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紧缺实用人才,发现用好本土人才,不断培养壮大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健全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机制,选聘科技专家特派员服务企业和基层,引导各类人才深度参与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完善领导联系科技人才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津贴补贴、表彰奖励等人才政策,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
10.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步提高科研经费占财政支出、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促进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创业投资、企业研发资金的深度合作。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活力。严格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技创新和专利申报,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落实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科技贡献的表彰奖励。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建设陇南市科技馆,提高全民科技素养,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旅游康养、中药材、电商物流、数字经济、绿色环保、酒类酿造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陇南经济开发区、各县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进一步理顺陇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赋予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制定并落实用地绿色通道、融资、政府债券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路网结构完善、基础配套、循环化改造、智慧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力争将陇南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百亿产业园区。建立健全“飞地经济”模式,支持不具备建园区条件的县区在陇南经济开发区建立飞地园区。加强与沿海地区产业园区对接,探索与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共建产业园区。深化园区与中东部地区在项目共建、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强化土地、税费、劳动力等各类要素保障,进一步提高园区土地开发和产出效率,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上下游延伸型产业,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全产业链设计和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全方位做好要素配置、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努力把园区建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2.加快发展新型材料产业。积极推动碳微钛硅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合金硬质材料等有色新材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提升碳酸钙产业深加工能力,发展壮大碳酸钙无极纸制品和降解产品生产规模,建成西部最大的碳酸钙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环保涂料生产线。实施锌冶炼技改扩能和锌冶炼渣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等项目,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中小型矿山企业整合发展,组建一批集采、选、冶为一体的铅锌骨干企业,建设国际海陆贸易新通道上重要的有色冶金加工交易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金矿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断提升黄金采选和精深加工水平,建成甘肃省重要的黄金加工交易基地。
13.加快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文化旅游康养百亿产业带,争取创建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大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创建官鹅沟5A级景区,启动天池、西狭颂5A级景区创建工作。建设白龙江民俗风情区、嘉陵源生态养生度假区、秦早期文化旅游区,努力把碧口片区建设成为西北康养基地,建成武都、成县两大游客集散区,积极融入大九寨旅游圈。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支持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创建A级景区,打造“一带一路”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建设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建成“一部手机游陇南”平台。依托“千年药乡”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在县城、重点旅游乡镇和景区发展药膳、药疗、药浴、理疗等中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成陇南经济开发区医养大健康产业园、成县鸡峰山康养示范园等旅游康养示范点,探索乡村康养、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休闲康养模式,建设橄榄小镇等一批特色康养小镇和户外运动基地。
14.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打造道地药材优势产区,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当归、大黄、半夏、纹党参、柴胡、红芪、天麻等大宗道地药材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健全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支持宕昌县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在武都区、文县、礼县等地改造建设道地中药材产地市场,持续提升中药材仓储能力。积极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建设陇南中医药产业园、陇南现代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哈达铺中医药加工产业园、礼县大黄产业园、西和半夏产业园、文县纹党产业园等中药材产业基地,实施特色中药材深加工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大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质量控制等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紫杉醇类银杏叶制品药物提取及合成加工、黄芪中药颗粒提取加工等关键技术取得实质突破。加快GMP认证,推进中药食品及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培育中药保健食品品牌,建设中药养生颗粒、胶囊及冲剂生产线,建立特色药膳加工与体验基地。
15.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拓展“互联网+”运用领域,建设网络应用强市,加快推进5G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努力将陇南建成甘肃南部信息新高地和“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数据节点城市。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在有色冶金、中药材加工、文旅融合等重点行业的建设运用,实现智能机器、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推进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动区块链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推动区块链在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产品溯源、健康管理、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进大数据中心扩容提质,建成数据交换中心、政务网络标准化机房及大数据云计算第二中心,实现双云互备互补运行,提升数据存储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深化城市管理、健康医疗、教育事业、交通物流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慧交通、公安大数据联创中心等。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加强乡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16.发展壮大酒类酿造产业。依托悠久的陇酒文化和产业基础,推动金徽酒业、红川酒业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酒企规范健康成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持续提升白酒酿造产业效益。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陇南经济开发区啤酒生产线、成县葡萄酒基地、两当蜂蜜发酵酒生产线等,开发研制中药保健酒、中高端啤酒等产品,满足市场多元消费需求。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着力打造陇南的全国性知名白酒品牌和特色保健酒品牌。
五、畅通经济循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找准陇南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17.全面促进消费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充分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夜间购物、饮食、娱乐消费街区。扩大住房、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鼓励发展网络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家居、文旅康养、娱乐休闲、文化体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办好美食节、旅游节、啤酒节等节会,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打造线上消费新模式,拓展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持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加强健康、养老、育幼、物业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支持家政、社区照料、患病陪护等各类服务进入社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强化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健全政府采购政策,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市场监管执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持续改善消费环境。
18.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提高项目工作水平,认真研究投资导向,积极谋划申报一批重点项目,全面落实项目清单管理,健全领导包抓项目、重大项目协调等工作机制,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发挥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作用,推动政府投资与信贷资金、民间投资等协同联动,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交通强国建设任务落实,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建设,实施成县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县区通用机场,推进天水至陇南铁路建成通车,推进兰渝高铁、兰汉高铁、阳平关至九寨沟铁路前期工作,建成武都至九寨沟、景泰至礼县高速陇南段、康县望关至略阳高速陇南段,争取西和至宕昌、康县至宁强高速立项实施,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统筹推进安全可靠干线网、覆盖广泛农村网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协调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景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客货运枢纽、白龙江碧口至罐子沟段航道建设,打造路衍经济增长点。加大临江、临河区域便民桥建设力度。加快实施防洪体系恢复完善、河道生态治理及综合开发项目,谋划论证一批水系连通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源调蓄、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城镇供水等重点水利工程,持续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智慧水利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化水利管理体制和水利投融资改革,构建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优化能源建设布局,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抓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建设,谋划论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发展生态水电和清洁能源基地。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高标准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相关设施。推动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
19.加快发展电商物流产业和通道经济。立足陇南电商生于大山、立于脱贫、成于创新、贵于化人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推动陇南电商不断提档升级,建成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市,做西部地区农村电商的领跑者、保持在全国农村电商第一方阵。做大做强陇南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同城配送和到村配送,发展电商服务业,细化产业分工,健全电商生态体系。建设县域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骨干现代物流园区,推进统仓共配、电商云仓和冷链物流建设,构建立体式现代物流通道,支持陇南经济开发区物流中转港(保税港)建设,努力将陇南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依托交通大动脉,开通兰渝通道农产品冷链物流班列,推动南向通道货运班列常态化。借助“渝新欧”“蓉新欧”专列,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入中亚、东欧、东南亚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鼓励重点产业和企业“走出去”,支持现代中药、特色农副产品扩大出口,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20.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抢抓“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为牵引,发挥区位优势,坚持深耕南向,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拓展东盟国家市场,实现与海洋经济的紧密连接。持续深化与周边地区在项目共建、产业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多领域合作交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运用“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窗口。围绕重点产业,面向中东部地区和国内外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构筑互利共赢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构建大招商格局,落实各项优惠奖励政策,跟踪做好项目落地服务,推动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发挥重大节会平台带动作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重大节会,办好各类产销对接活动。
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1.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实行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推进“麻辣香甜”产业提质增效,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承接东中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和监督。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规范管理公益岗位,用好扶贫车间,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对新增无劳力、无收入来源、孤寡、残疾人口及时落实保障政策。开展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创建,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2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开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提高油橄榄、花椒、苹果、核桃、中药材、食用菌、中华蜂、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充分利用陇南丰富水利资源,大力发展以冷水鱼、亚冷水鱼为主的岸上现代水产养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园,打造白龙江流域油橄榄产业示范长廊等整流域产业示范带。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将“陇南油橄榄”“武都花椒”“陇南绿茶”“礼县苹果”等打造成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打造成渝地区、关天经济开发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引进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千企兴千村”行动,建设辣椒、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蜂蜜等精深加工生产线,深挖功能效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2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差异考核,分类分步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个美丽乡村、50个城乡一体示范镇,推动50万农村人口集聚城镇。对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等集聚提升类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对城乡结合部、城镇规划区内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镇化改造,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古民居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对“空心村”等搬迁撤并类村庄,加速撤并进程,因地制宜采取山上平房、山下楼房等方式,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提升群众住房建设质量。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拓展“拆危治乱”成果,持续推进厕所革命、风貌改造、垃圾和污水治理,鼓励引导群众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把农民拉进互联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4.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建设中小型引、调、提水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推广,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体系,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对种群失控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群众人身安全的野生动物,依法依规开展种群调控,加大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力度。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加强粮食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倡导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
25.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公私合作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对重点领域的财力保障,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完善拓宽农村“三变”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碳排放权、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林权等自然资源产权平台和交易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建立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26.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全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制度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优化金融机构布局,积极引进期货、基金、信用评级、证券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动银行持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引导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流动。着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符合条件企业上市融资。整合打造AA级国企,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助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推广实施“保险+期货”,争取农业特色产业保险全覆盖,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责任保险,积极推动“险资入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建设全市智慧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切实维护全市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推进“诚信陇南”建设。
27.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和法治环境,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完善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制度,持续推动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系统清理各类显性隐性壁垒,推进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2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健全“办事不求人”机制,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不来即享”服务机制,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立“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长效机制,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营商环境评价等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协会、企业定期沟通联系机制,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推动政商交往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企业家培训培养,提高企业社会地位,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
29.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强化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依托陇南大数据平台畅通各类主体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加快完善各领域监管标准体系,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扩大政务公开,加快政务数据共享,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城市化率,推动生态之城、活力之城、陇蜀之城建设取得新成效。
30.打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制度,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相关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优化国土利用格局,各县区立足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成县、徽县作为重点开发区,着力提高各类要素集聚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西和县、礼县作为农产品主产区,着力完善农业创新体系,保障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武都区、宕昌县、文县、康县、两当县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着力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31.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强化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以高品质城市承载高质量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丽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合理布局商业、民居、绿化、文化保护以及水域岸线、天际线等城市空间,注重城市色彩管理。大力推进以市树市花为主的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区功能,武都区重点补齐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组团扩容,其他八县城区适度扩大规模,加强供水工程、供热管网改造、污水管网改造、垃圾分类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增加公共停车设施。加快成县撤县设市步伐,推动成徽一体化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建设,实施市区、县城及重点乡镇排水除涝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小区、智慧楼宇、智慧停车等,运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32.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和配套服务业集聚点,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创建“省级森林小镇”。统筹推进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信息网、服务网,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引导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中心镇布局,推进中心镇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33.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农村居民落户城镇,鼓励引导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推动农村人口有序在城镇集聚。完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强商品房开发利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严格保障性住房配租及后期管理,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将稳定就业的转移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增加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落户农村居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为农村转移人口开辟更多就业岗位,满足群众就业安家需求。
九、坚定文化自信,提高陇南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全面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市。
3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县区、文明乡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继承和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市县(区)全面争创“双拥模范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治理农村高价彩礼,开展勤劳节俭教育。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深化体育改革,加强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5.建设陇蜀道文化发展带。以陇蜀古道为线,以秦早期、乞巧、白马人、高山戏、西狭颂、两当号子、青泥岭、茶马古道以及仇池国、宕昌国等地域特色文化为点,打造“项链式”的陇蜀道文化发展带,充分展现陇蜀之城的形、神、意,使其成为中国腹地多元文化交融交汇的典型代表。加强陇南地域文化发掘研究与传承创新,支持各类文化研究会和课题组开展学术研讨,开展文物调查、田野调查,建立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塑造陇蜀之城文化品牌。继续办好乞巧节、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官鹅沟冰雪艺术节等文化节会。加强与四川、陕西等地文化交流,积极参与陇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关工作。建设陇蜀之城主题文化公园,谋划建设具有陇蜀韵味的标志性建筑。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宕昌苯教傩舞、文县琵琶弹唱、礼县影子腔、康县男嫁女娶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申报白马人、乞巧、高山戏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乞巧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陇南故事。
36.完善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市、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美术馆、体育场(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建好用好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建设以公共博物馆为主导、行业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为补充,以遍布全市的乡村记忆博物馆(村史馆)为支撑的博物馆集群。全面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建立文化文艺创作扶持基金,加强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强文化文艺人才培养,完善文化文艺激励奖励机制,不断推出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建成市新华书店综合书城。实施文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稳步提升市县广播电视覆盖率,着力提升媒体传播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档案依法治理和馆室建设,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出一批具有陇南特色的档案编研成果和档案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推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俗工艺品加工、包装印刷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设计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探索建设特色文化街区。
37.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挖掘陇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陇南红色文化品牌。紧紧围绕甘肃红军长征“一带一廊”工程,建设长征主题文化公园。依托九县区红色纪念馆,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将两当干部学院、哈达铺干部学院打造为全国性干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宣传教育基地。围绕红军长征在陇南等重点课题,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打造精品线路,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十、推动绿色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筑更加牢固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38.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加大重点江河沿岸山体绿化和泥石流治理力度,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大武都城区南北两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实施林长制,落实公益林管护任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加强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好国家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建设管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市场化补偿办法。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争创更多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39.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燃煤污染治理,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加强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和排放控制,推进工业超低排放、扬尘防治等重点治理行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完善河流污染跨区域防控机制,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主要河流治理及上下游之间横向补偿,提高河流、草原、林地、湿地等补助奖励标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推进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深化尾矿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受污染耕地治理,健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机制。
40.加快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把牢水电站审批关口,坚决关闭小矿山、小冶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有机衔接起来,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强农业节肥、节药、节水,推进旅游业、物流业和餐饮住宿等行业循环发展,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强重点用能用水行业监测,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脱硫脱硝除尘等清洁生产工艺,降低有色冶金、建材等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环保意识,鼓励使用节能器具,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和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废旧商品回收交易市场和互联网平台,规范污水、工业固废、厨余垃圾、医疗垃圾等资源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建设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基地,实现收集处理产业化。
十一、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补齐社会治理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鼓励城乡居民通过提升技能、增强经营能力等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持续增收。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企业薪酬调查制度等,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42.加大就业创业力度。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创造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多渠道灵活就业、网络就业创业、外出就业和回乡创业等支持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坚持创新创业联动,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行动,完善退役军人创业优惠政策,实行农民工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帮助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高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3.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实施一批5G新基建教育信息化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加大边远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推进中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努力创建一批省级示范学校。推进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创建陇南职业技术学院,推进陇南教育科创园建设。持续抓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发展民办教育,引进一批名校在我市设立分校。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强化优秀教师人才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4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与物价、收入水平相挂钩的待遇调整机制,建设更加公平、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持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救助待遇调整机制,加大重特大疾病家庭和残疾人群体的救助力度。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落实落细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弘扬扶弱助残文明风尚,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45.推动健康陇南建设。完善健康治理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快建医院和医疗物资储备中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持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5G+智慧医疗”,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加快紧密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配置,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医务工作者干事热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6.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支持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新兴领域的管理和网络综合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加快“互联网+平安建设”,发挥“雪亮工程”和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作用,着力构建网上网下联动、高效便捷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二、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陇南
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绝对领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全力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各项工作,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重大风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47.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实施。健全完善国家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和危机管控,提高国家安全决策水平和执行效能。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筑牢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安全防线。维护经济领域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能力建设。切实维护文化、社会、生态、科技、资源、生物等领域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48.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安全环境。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管理救援能力建设,升级改造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军地一体、专兼结合、衔接配套的应急救援力量,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常态化推进“双查双整”行动,落实企业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矿山等重点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49.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提升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快信访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进程,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多元联动,推动矛盾纠纷分类分流防范化解。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强化帮扶救助和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坚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
十三、凝聚全社会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懈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全市各方力量,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
50.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完善上下贯通衔接机制制度,提升抓落实能力水平,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陇南落地落细落实。健全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等重点措施落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加强政治监督和政治巡察,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5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职,强化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着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坚持党管武装,认真落实党委议军制度,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健全完善对台工作机制,深化陇台经贸合作和民间交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52.加快建设法治陇南。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陇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促进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53.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按照本次全会要求,科学制定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有机衔接,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靠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监督问效、评估考核,确保“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前景光明。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拼搏进取,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谱写陇南时代篇章。
监制:石鼓责编:杨丽君
编辑:赵凌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