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徽县 >> 徽县简介 >> 徽山考作者木依之湄
北京中科忽悠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9/6010350.html

徽山考

作者/木依之湄

徽县城东北隅有小山一座,因其上坐落“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碑及吴玠墓①而出名,众称“吴山”,民间奉为“主山”。据当地学者考证,吴山当为史料所记“徽山”,而徽之名,即由此来。

果如此哉?

与县域一围崇山峻岭相较,吴山既不高伟,亦无险峻,更像是城内一处高地,它总使我想起“吴中第一名胜”的苏州虎丘,在西北人眼里,其高度大小形态几乎是不忍称之为山的。但徽县人却为何认定吴山是“主山”,而对面隔城相望的更高伟的州主山”(凤凰山)是“客山”呢?徽县自西汉置河池县,至元初称徽州②,按理说单凭“州主二字,州主山③当为徽州众山之主,推而称之“徽山”理当其冲,怎么“徽山”之名偏落在吴山之上?

翻阅了一下手头资料,“徽山即吴山”考证出处大致如下:

一、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徽州,以徽山名也。今有徽山驿。”

二、《徽郡志》(版,明.郭从道主编,梁晓明点校)卷二建置志“杂属”:“徽山驿在北街,有堂。”

古时设驿站,常以地而名,如青泥驿在青泥岭,虞关驿在虞关,河池驿在河池,推而论之:徽山驿当近徽山而设,而徽县城内北街仅有一山,即吴山。

侧证有二:

其一,《徽郡志》卷八“艺文志”《重修庙学记》(洛阳,刘健,大学士):“徽去长安西逾千里,即汉河池县地,屡为羌戎所居。……。郏县刘君济来知州事,一谒庙之顷,既有作兴之意。学宫后有山曰‘钟楼’,去明伦堂稍远。于是先即山巅建御书阁,山之前明伦堂后建讲堂,堂之前为诸生舍,……。遂即明伦堂旧基稍西建堂,堂之前建大成殿④,……,以至学、斋、舍、厨、库、仓、瘐、门、垣之属,悉易旧以新,焕然弘丽。经始于成化丁未(年)冬,落成于弘治(年)改元秋。”

其二,《徽郡志》卷八“艺文志”《增修徽山书院记》(清江,龚守愚,提学副使):“徽之艮维⑤有山曰‘钟楼’,冈峦深秀,望之蔚如也。其下有地一区,延袤爽垲,即之豁如也。嘉靖丙申(),……。知州莫汝高,度地抡材建堂,分号榜曰:徽山书院。……。山之巅建尊经阁,资多识也。阁东偏树楼,悬钟警昏惰也。”

这两处重修“学宫”与“书院”的记载,更是将“徽山”与“钟楼山”联系在了一起。

而“钟楼山”即是吴山,史料多有记载。

《徽县志》(嘉庆志)卷一“山水”:“钟楼山,在城东北隅,本在北城外,宋吴忠烈玠葬此,明成化间修建興善禅院置钟楼于是山之巅,因名。正德中展拓城垣,东北隅因山筑基,始包其中。”⑥

徽县人言:“先有吴王墓后有徽县城”即此缘由。

以此推论,时间线索大致是:徽山——徽山驿——徽州——徽山书院——徽县。既然城内独此一山,州、县皆因此山得名,因一“徽”字,奉为主山,便有道理了。

存疑有三:

其一,《徽郡志》卷一“舆地志”“沿革“一条提到“徽”名由来:“按《旧志》云,‘山峰秀美故名徽’”。

若说山峰秀美,倒是名符其实。自西秦岭以南至徽成盆地,“群山环峙,碧流襟带”,近围丘陵绵延,翠峰罗列,外围青山如屏,奇峰峻秀,以“徽”而名,实至名归!只依此一说,“徽州,以徽山名也。”这一句就值得商榷了。

其二,《徽郡志》卷一“舆地志”“山川”所记徽郡内有名称的山二十二座,今人熟知的各山均见记载,如青泥岭、铁山、凤凰山、紫金山、鸡冠山等,“城西二里”凤凰山、“学宫后”钟楼山。“徽山”既来历已久,又负盛名,此处最当记上一笔,为何只提“钟楼山”之名而不提“徽山”之名?岂有以小盖大、以偏代主、因今废古之理!

其三,明人存留徽州诗作中多见“徽山”、“徽台”字样⑦,如常赐《徽台有感二首》、李璋《重至徽山》、陈讲《徽台感兴四首》、杨美益《徽山八景》、冯惟讷《再至徽山别省亭先生》等,细读其文,“徽山”、“徽台”似有指代徽州之意,而非具指“徽山”。其中杨美益《徽山八景》八首(另有雪洞山人《次杨受堂道长韵》八首),一首一景⑧,可以说遍写徽州胜景,而非记一山之景。张伯魁主政徽县期间,更是写下了大量咏徽诗篇,遍涉域内物事景观,惟独不见“徽山”二字!

“徽山”之声名久矣。“徽山驿”设北街,“钟楼山”下置“徽山学院”亦有明确记载,而“徽山”即“钟楼山”或今之“吴山”,未见确记。

又或可说:“徽山”者,山峰秀美之地也,徽州也!山川形胜,众山成“徽”,而非一山乎?

注释:

①“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碑高2.96米,宽1.58米,厚0.31米,碑额左右两条蟠龙对应,额下正中分三行刻“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九个篆书大字,其下碑文大多已模糊不可辩认(《陇右金石录》、《徽县志》等书中有原文收录)。碑阴刻有清嘉庆十三年时任徽县县令海盐人张伯魁的一些文字,略记因修县志,访考遗迹,重置吴王庙、碑等事。年国民军李铁军旅长在徽县吴山驻防时,出于对吴玠墓碑保护的目的,在碑面正中纵向新刻了“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八个楷书大字。墓碑正东几米处有吴玠封土墓一座。

吴玠,字晋卿,南宋名将。世居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省庄浪县)。吴玠“少沉毅,有志节,善骑射,知兵法”,早年从军御边,战西夏,讨方腊,破群盗,屡立战功,与其弟吴璘都以勇略知名。宋高宗建炎二年()起拒金保蜀,敌“每与公战,辄败。”绍兴三年(),吴玠领兵驻守河池(今徽县),绍兴四年()2月,金兵大举进犯仙人关,吴玠吴璘以万人拒守,克敌十万,金兵大败而退。4月收复凤、秦、陇三州。

吴玠在仙人关一带屯田治军,与金对垒,金兵不敢轻犯。后官至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吴玠病逝仙人关,年四十七,追赠少师,谥号“武安”,南宋朝庭与河池百姓感念其守土安邦之功,在仙人关立“吴公祠”以祀,由宋崇宁五年进士、宝文阁学士、四陕宣抚使胡世将题《宋忠烈吴公祠记》碑。同时县城吴山东麓亦修“忠烈祠”。淳熙三年(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吴玠死后,其弟吴璘、璘子吴挺继守河池,保南宋蜀川门户前后逾六十载,功勋彪炳史册。

②徽县历史沿革: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河池县(治所今银杏树村),属武都郡;北宋开宝三年(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城关镇);元于河池置南凤州,领河池、永宁、两当三县,至元六年(年),南凤州改名徽州,隶陕西;雍正七年(年),降州为县,与两当同隶甘肃秦州。

③凤凰山腰建有宣灵王庙,河池百姓尊奉宣灵王为一州之主,州主山名即由此来。

④大成殿:吴山南麓今东街县政府综合楼前。

⑤艮维,指东北方。艮,山。

⑥徽县城池:《徽县志》记载,河池县初无城池,北宋开宝三年(年)移治固镇(今城关镇)始筑新城(先农村有旧土城),即宋元土城,明洪武七年(公元年),对新城进行了增修,从明永乐至嘉靖时期,经几次修葺和拓宽城址,城墙加高加厚。正德六年(公元年),知州侯禋开拓旧城面积,在钟楼山东北角筑垒城墙,将整座山包于城内。嘉靖二十二年(公元年),知州许钊以砖包砌城墙,始为砖城,城池扩大,城墙高达三丈,并加修了四关门楼。清代从顺治至光绪年间,又经数次修缮。直至年,千年古城城墙被拆除,城砖用于基建。现仅存东河岸百余米残垣断壁和吴山东北角部分墙体土垒。而作为古代军事设施并早于新城的固镇旧土城早已荡然无存,但徽县老人仍有将先农街称旧城里的习惯。

⑦详见《徽县志》附录六之诗歌类。选录两首:

《重至徽山》(东渠.李璋.都御史):才看霜叶舞溪前,春事俄惊又隔年。花引柳絮红映雨,草联山色翠浮烟。道傍青塚悲新土,雨后黄壤产旧田。岁月转丸身易老,可能筹策为安边。

《再至徽山别省亭先生》(明.冯惟讷,郭从道友):河池近接凤凰台,使节常随候雁来。尘世几逢桑叶熟,山城再现菊花开。淹留绝塞悲冯衍,笑傲清时羡郭隗。便欲与君成远别,春风去剪北山莱。

⑧八景分别是铁岭晴岚、金莲仙洞、宣灵异迹、岩院禅宗、拒寇雄关、嘉陵春潮、太白灵湫、栗亭古里。

作者简介:木依之湄。甘肃天水人,生长于女娲之乡秦安陇城凤尾村,现居陇南。少写作之才,有笔耕之好,偶以文字调味时光。

来源:木依之湄的煮茶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陇南视线,我们编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