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这一片山地种的全是小麦、玉米,虽然种得多,但根本卖不了多少钱。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们这里全都种上了树苗,我这个庄稼汉也成了生态护林员。每年仅靠管护这片林子,就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比种庄稼收入高多了。”甘肃陇南徽县城关镇石佛村村民李明德指着眼前的林地说。
在陇南,像李明德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就有人。曾经,他们靠着务农艰难生活;如今,他们转换角色,成了生态护林员,工作轻松了,收入也增多了,实现脱贫指日可待。
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的甘肃陇南,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陇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陇南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不追求“带血的GDP”“污染的GDP”,着力推进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文明建设,在绿水青山中,精准破解贫困难题,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差异竞争、特色取胜的旅游扶贫之路。
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陇南全市退耕农户直接得到国家政策补助资金18.63亿元。同时,积极争取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多万元。
此外,为了解决深山林缘地区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全市还专门聘用了生态护林员,不仅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还实现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
夏日的陇南徽县嘉陵镇稻坪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在村民尹玉珍家里,几名游客正围在桌边,一边交流,一边喝着刚刚熬好的面茶。
“自从政府把村子打造成美丽乡村之后,每到周末、节假日,都会有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到我们村旅游,就连家里的一个馍、一碗面茶也都卖成了钱,日子别提有多好了。”尹玉珍一边忙活一边说。
不仅是稻坪村,近年来,陇南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走生态路,吃生态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花桥村、凤凰谷村、朱家沟村、田河村、三泉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差异竞争、特色取胜的绿色发展之路,当地群众也从中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实现了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已然成了陇南建设生态文明的“金钥匙”。
旅游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百业兴。
陇南良好的绿色资源吸引来了四方游客,原先沉寂的山村热闹了起来,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了坐在家门口“卖风景”“卖生态”的“新农人”。
“前些年在外面打工,去过很多地方,没挣下多少钱,再加上家里老人年龄越来越大需要人照顾,所以就回来了。”康县花桥村村民杨永强告诉记者,返乡后的他从乡村旅游中嗅到了商机,在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美丽花桥新农庄农家乐。
“在以前,不出门打工,日子永远好不了。而如今,在家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能过上好日子。”杨永强高兴地说,“要不了多久,小康生活就会实现。”
截至目前,陇南共培育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累计建成农家乐、农家客栈家,彻底改变了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的现状,涌现出一批靠“绿色”吃饭的“新农人”。
去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04万人,收入28.8亿元,今年1至5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9万人全市乡村旅游业收入3.83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群众换来了“金山银山”。(经济日报记者赵梅通讯员马海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