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无论分与合,总会伴随政权的兴亡与更替,政权兴亡又常与军事成败挂钩,而地理又与军事紧密相连。所以每到乱世就会出现一些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在古代中国,比较常见的有南北对抗和东西对抗两种形式。公元前年,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任。自此,东西对抗的局面不再常见,更多的是南北对抗。譬如魏晋南北朝、宋金对峙时期、清与南明,都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对抗态势。当南北双方势力相对稳定后,双方就会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某条线上稳定下来。
一般来讲,这条对峙线在东部往往是淮河一线(此即俗语所说“守江则必守淮”),在西部地区往往就是汉中一带。当汉中归属北方政权时,则南方政权守大巴山脉。当南方政权占据汉中,则两军对峙于秦岭一带。何以汉中会成为南北对抗下,在西部争夺的焦点呢?
(1)汉中地理位置
汉中,因“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中华聚宝盆”之称。现在的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与宝鸡市、西安市毗连,东与安康市接壤,南与四川省的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相连,西与甘肃省陇南市相邻,这和古代汉中相差不大。顾祖禹说:“汉中前瞰米仓,后蔽石穴,左接华阳、黑水之壤,右通阴平、秦陇之墟。”(《读史方舆纪要》)
如图所示,从汉中翻越秦岭就可抵达北方的关中平原,从汉中翻越大巴山脉就可以到达南方的四川盆地。不仅如此,“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巴:重庆一带五渚:泛指荆襄之地)”。(《战国策·燕策二》)所以在古代,汉中这种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也是战略要冲。
汉中的重要性当然也不仅仅止步于它的枢纽性,更重要的是对南北政权的屏护作用。在地势上,由于关中对山西、河北一带有高屋建瓴之势,所以关中是北方之上游。从四川出重庆,顺江而下便可控荆襄,所以四川又是南方之上游。
是故,北方政权必经营关中,南方政权也一定重视四川。四川北部以大巴山为屏障,关中南部以秦岭屏护,南北政权的战冲要地就是夹在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汉中。北有汉中则秦岭防线完整,南有汉中则可补充相对薄弱的大巴山防线。
倘若说南北政权在东部的对峙线(淮河一带)由于双方都无险峻可守,尚有回缓之余地,那汉中则夹在高山之间,两方毫无退让之道理。北据汉中,一旦突破大巴山,则蜀中必亡。是故,钟会夺汉中而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举玺投降。南据汉中,则可取陇西,震关中。是故,诸葛亮驻汉中而出祁山、褒斜,曹主惶惶不可终日。这正是“(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的体现(语出《读史方舆纪要》)。
(2)汉中南北地理形势
虽说汉中是南北沟通的交通枢纽,但并不代表它交通便利。相反,在这天堑之地仅有几条孔道与关中、蜀地相通。此即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热爱古代史的朋友一定对这些名字并不陌生,即便是现代,仍有许多还是汉中的风景名胜呢!下面我将一一简述之。
褒斜道
据传,褒斜道开辟于史前时期,其全长四百七十里。《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褒斜道是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由长安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一条道路。因其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所以又称斜谷道。
至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年~前年),将褒斜道的山谷道路凿筑为栈道,使之在未修栈道之前,褒斜道的险要处须攀缘而行,艰难辛劳,难以想象。即便如此,褒斜道也算相对好走的了。所以周文王伐蜀,才选择经褒斜道向陕南进军。战国时,司马错攻蜀,也是由此出兵。后来秦昭襄王用范睢为相,在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栈道乃成。这条栈道让蜀中物资可以源源不断输送到秦国,《史记》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但即便有了栈道,唐代诗人李白都仍感叹道:“畏途巉岩不可攀。”
秦末刘项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封于汉中。刘邦为迷惑项羽,“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褒斜道一度断绝。汉武帝、汉明帝时期,栈道又经修缮。东汉末年,刘备攻汉中,曹操听闻,大军来援,以斜谷进长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用兵陇西,又遣赵云出斜谷以牵制曹魏关中部队。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又出斜谷,屯兵渭南,病逝于五丈原。后钟会伐蜀,由褒斜、傥骆、子午三道出兵。此后多年,北魏攻南齐,后梁打前蜀,都从斜谷进军过。
褒斜道沿河谷而行,悬崖耸立、河谷深壑,通行不便。所修栈道更是多次被毁。仅在三国时,刘封、赵云就先后毁过栈道。武侯病逝,蜀汉自五丈原退兵,魏延又一次烧毁栈道。北魏至唐朝年间,栈道又几经修缮、改道。五代以后,褒斜道失去了军事作用,逐渐被废弃。
傥骆道
傥骆道大体由长安向西南,经户县至周至,相较于褒斜道更为险峻。虽然全长仅四百二十里,但兼越秦岭主峰,曲折迂回又八十余里,不仅危栏萦回,危栈绵亘,甚至还有被称为“黄泉”的险地。从这里进兵,行军不易就不说了,而且很容易被对方扼险而守,所以军事上除了三国时代,并不多用。
刘备夺取汉中后,将傥骆道打造成了重要的军事基地。因为该道山高谷深,人烟稀少,北指关中腹地,南抵汉中重镇,便于藏兵、调兵。得益于此,晚唐关中有乱,唐主就多走傥骆道巡幸巴蜀。唐亡以后,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关中的地位下降,傥骆道便不再具有军事意义,加之关西通往四川的陈仓道地位凸显,让傥骆道又失去了经济价值,故逐渐衰落。
子午道
子午道最早的记载是在秦朝末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项羽封沛公为汉王,都南郑。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盖即此(子午道)。”这就是说,刘邦在“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是子午道。这种说法在东汉的摩崖石刻中也可得到应证(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石门颂》)。
子午道全长六百六十里,其中穿行于山间的谷道就占八成。子午道路长,沿途还却缺少可以提供补给的地方。在汉代子午道全线没有一个县级治所,西晋至唐代也仅有一个石泉县。正是如此,秦汉时期关中与汉中、蜀中之间的运输、交流多取褒斜道而不取子午道。
子午道名扬天下,乃是因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至今为止仍有不少文人墨客在讨论其可行性。子午谷一出便兵临长安,一鼓作气或许还可改天换日,单这一点就诱惑着历代枭雄。东晋时,司马勋便出子午道偷袭长安。宋金对峙时,宋人担心金人从这里袭扰,又在子午谷增设堡垒。明末陕西总督孙传庭也曾令贺人龙等领兵,从子午道南下攻打农民军,“闯王”高迎祥正是兵败于此。
子午道虽不利于大部队行军,但对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却十分重要。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让驿马“奔腾献荔枝”,走的正是子午道。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记,子午道旧线还是“承平时商旅由子午道入洋州之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为了迅速传递发自四川的文报,改由子午道走递,竟能节约七八日。正是因为历代使用频繁,子午道沿途也逐渐发展起来。
祁山道
祁山道从天水出发,翻越祁山,经陇南市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到达汉中市略阳县。该路虽然相较于其他路更为平坦,但同时又是路途最长的。从祁山道攻关中,给足了关中势力缓冲的时间,所以历代兵家用的并不多,其中最典型的还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其用意乃是出祁山而攻陇西,夺取陇西后联合汉中对关中形成夹击之势。但由于古代很少经营陇西,所以相对褒斜道、子午道,祁山道的战略意义要小一些。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后来钟会领兵伐蜀,被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便回师阴平,走小道穿过岷山,经四川平武、江油,一路向南直抵成都,后主刘禅被迫出降。这个“阴平”小道也和祁山道相连,不过阴平道是“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只要扼守得当,基本不能被突破。
祁山道往北连通陇西与四川,陇西又可通过河西走廊而达西域,所以祁山道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丝绸之路。唐亡以后,中原纷乱不止,丝路中断,祁山道的地位随之下降。不过由于茶马贸易的保留,祁山道被纳入“唐蕃古道”,并未完全废弃。
金牛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该道由汉中出发,经勉县至陕西宁强县,从昭化过剑门关至剑阁,然后经绵阳、德阳到成都,全长千余里,多属险峻山径。金牛道途中必经五丁峡,该处最为险要。《雍大记》中说此处:“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金牛道一开,便成为联系川陕最重要的蜀道。古蜀王也认为这里位置重要,便把自己的弟弟葭萌封在了昭化。但葭萌狼子野心,他勾结巴王意图进军成都。蜀王得闻,亲率大军平叛,葭萌同巴王自知不敌,就去秦国求援,秦惠文王便借机伐蜀。破蜀后又灭巴国,自此秦国东出之势不可阻挡。此后钟会伐蜀、尉迟迥入川、北宋攻后蜀,甚至蒙古攻南宋,都从金牛道进兵。
金牛道上最重要的关隘便是大名鼎鼎的剑门关。剑门从自修建至今,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三万之众,让钟会十万大军无计可施。石敬瑭久攻剑门关,不克,也只能派遣部队绕道关后,前后夹击才突破剑门关。我党著名将领徐向前也是在东、西、南三面的包围下才拿下剑门关的。现在剑门关的战略意义虽然小了,但建国以后修建的川陕公路、宝成铁路却都沿着金牛道修建。
米仓道
米仓道全长仅六百里,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今四川巴中市,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巴中在古代比较偏僻,历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没有大规模修整,道路相较于金牛道更狭窄。但因米仓道是汉中进入三巴地区最快的道路,所以在入川道路上,其地位仅次于金牛道。
东汉末,曹操讨张鲁,张鲁则由米仓道迅速逃往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屯汉中。夏侯渊在曹操回师后,遣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被张飞击还。唐朝时,僖宗入蜀亦取此道。南宋建立,张浚镇守汉中,川东夔州路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也多经由此路运输。蒙古蒙哥汗攻南宋,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川陕苏区时期,地下交通线的西线也是米仓古道。
(3)汉中东西地理形势
和汉中在南北连通上的狭窄相反的是,汉中东西两边的连通十分宽广。汉中与汉水相邻,汉水又与长江相通,这就让汉中与长江流域建立了联系。从汉中到陇西也相对便利,这又让汉中和西北建立了联系。这个特性让汉中并非孤立于巴蜀与关中的争斗,而是和整个中原乃至陇西、河西挂上了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汉中在南北之争中的重要性。
打开现代的卫星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大巴山脉和秦岭。秦岭向北转,形成崤函之险;大巴山脉往南转,形成三峡险要。然而在两大山脉之间的汉水却可以突破这两处险地的封锁,直奔南阳盆地。南阳盆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既可以北上三川河谷,又可以南下两湖,同时还能西进汉中、东出中原。从汉中侧翼东出既然能抵达南阳盆地,就意味着可以打开正面僵局。
将这一点运用到极致的便是蒙古联宋灭金之战。如果北方政权在长江一带的防线告急,汉中的兵马是可以顺汉水而下,前来支援的。对南方政权来说,若荆襄防线告急,则汉中、四川之兵也都可以沿长江来助阵。立都健康的刘宋能和北魏遥争陇西,靠的也是这条运输线。
前文反复提及武侯北伐一事,诸葛亮六出祁山,目的就是取陇西,这便是利用了汉中西边的地理优势。陇西地势较高,许多河流发源地都在这里。譬如流经关中汇入黄河的渭河;流经巴蜀汇入长江的白龙江;流经汉中汇入嘉陵江的西汉水。这些山川、河流将陇西、汉中、关中、蜀中都联系了起来。陇西本就地势较高,顺势而下取四川、关中则较易,反之则较难。武侯之所以喜欢走祁山道,其想法就是,与其在几条孔道之间争一时之高低,不若取陇西,从侧翼打开格局。正所谓“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资治通鉴·.魏纪三》)。
将汉中东、西特势联动运用的例子则是刘宋取陇西一事。当时北魏与刘宋对峙,陇西氐人夹在中间,反复横跳,这样的行为最终让刘宋忍无可忍。刘宋元嘉十九年,刘宋发荆襄与梁州之兵从汉中攻仇池(大体在今甘肃洛古镇),杨难当不敌,奔上邽而去。然而刘宋占领仇池不久就被北魏击败,北魏取得仇池而完整的控制了陇西,自此南朝在西部的形势日趋不利。
(4)总论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汉中是南北对立下在西部的关键点,同时汉水又是长江的上游。正是由于这两点特性,我们又可推导出北方无汉中尚可立国,南无汉中则无以立国的结论。何以见得呢?
那是因为,北无汉中尚可以固守秦岭和几处孔道,然南无汉中则仅有大巴险要。大巴山相较于秦岭既缓且薄,一旦被突破,则很难再组织像样的抵抗。三国时,姜维为了避祸,屯兵沓中,于是魏军趁势取了汉中。钟会、邓艾南下,整个大巴山险要根本挡不住魏军,直至剑门关时才被姜维挡住。
所以刘备当初为了庇护益州,举国来争汉中。拿下汉中后,蜀汉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又都坐镇于此,可见汉中之重要。后来曹魏夺下汉中、益州,趁机在三峡兴建水军,西晋王濬正是从这里下长江,从上游灭吴。
西魏宇文泰取汉中、益州,南朝式微。朝代更迭,北周代西魏,隋又代北周,北方荡平后,隋主派杨素从益州率水师灭陈。后来蒙古围宋,久攻襄阳不下,也欲取道汉中,从汉中入蜀再从三峡顺流而下以灭南宋,结果蒙哥在钓鱼台暴毙,计划被搁置。
南方政权拥有汉中,则长江防线更加稳固,反之,失汉中则长江不保。如上文所讲,南方政权丢失汉中后,都被北方政权顺江而下,最终灭国。汉中因为一条汉水而居荆襄上游,故秦自汉中出汉水而攻楚国鄢郢之地。东吴之所以能够抗衡曹魏几十年,正是因为蜀汉替东吴守汉中,东吴长江防线的压力才大为减小。
南宋与金对峙之初,张浚曾建言赵构巡幸汉中。他认汉中乃“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可惜这条计策未能被采用。但张浚的这个说法,无异于表明了汉中对于南方的重要性。汉中虽然未能成为南宋都城,但张浚仍被派往经营汉中,正是在这一举措下,南宋的川陕-荆襄-江淮防线得以成型。后来南宋几次北伐,也多是从荆襄发兵,而以川陕作为侧翼牵制金军。
大巴山与秦岭相夹乃有崤函之险、三峡之峻。是故,古人常扼守崤函、三峡,纵敌有千军万马也未必能破。蒙古攻金,金不敌,乃迁都汴梁,扼守潼关、黄河。蒙古骑兵不善攻城、水战,故久攻不下。成吉思汗死后,托雷建议窝阔台“出宝鸡,道汉中,不一月,可抵唐、邓。”(《蒙兀儿史记·托雷传》)窝阔台听闻大喜,于是和宋谈判,定下了假道于宋的计策。窝阔台汗三年,蒙古兵入大散关,借汉水东出,直取南阳,袭金后背。金国慌忙调潼关大军南下护卫,半路却被托雷击败。
第二年,蒙古便围汴梁,金国只好迁都蔡州,不久灭亡。这就是借助汉中侧翼,打破潼关正面僵局的例子。倘若汉中在金军之手,或是宋人不肯借道,蒙古人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破潼关。
一言以蔽之,汉中南北两面都是天险,守汉中就可保益州与长江上游;反之,夺汉中就可攻益州,进长江。汉中东西两面,西至陇西,东可抵湖北,东西延展之态势用好便可问鼎中原。汉中之地,乃攻守兼备之地,得之则国兴,失之则国弱。
然而地理只是军事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是说谁据汉中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吴起认为三苗氏、夏桀、殷纣三人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没有山河险固,而是不修德政,不施仁政,所以天下大势,“在德不在险”。
的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勤修德政自然就可怀敌附远。若天下归心则天险也可成为风景名胜;若天下有怨,手无利刃的农民也可揭竿而起,打进固若金汤的关中。本文所讲的守险而恃,更多的只是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对于积极进取的政权来讲,汉中是块宝地,对于不思进取的政权来讲,汉中不过是其苟延残喘的工具,灭亡终将会到来。
参考资料:
《战国策·燕策二》
《三国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范雎蔡泽列传》
《石门颂》
《雍大记》
《资治通鉴·魏纪三》
《续资治通鉴·宋纪》
《蒙兀儿史记·托雷传》
《读史方舆纪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