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蜀道系列写完了,总觉得空空的,好像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写到。祁山道米仓道荔枝道我没有走过,没有写是正常的,那么还有什么遗憾呢?
就是陈仓道上的大散关和张良庙。
大散关我是轻轻地带上了一笔,这是不正常的,要知道所谓关中,就是“四关之中”,其中大散关就是其中西边的关隘,鼎鼎大名,那么写对不起它的名气。
大散关的“散”字其实是古地名,西周的时候这里有个散国的封地。关于大散关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它是关中西边的关隘,二是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大散关为什么是“西关”,而不是“南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麻烦,其实四关除了和方位有些关系,更主要的还在于防范敌人的方向。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四个关口就是防范不同方向的进犯之敌。比如说萧关并没有在关中的正北方,但是当时北方的进犯之敌主要从这个关口入侵,所以称之为北关。
同样,大散关看似偏西,除了防范巴蜀西南等地外,实际上更主要的是防范西南的羌、氐等少数民族的入侵。这样就称之为“西关”。
《史记》借范雎之口对秦地的“四塞”进行了具体解释:“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这里所谓的“右陇蜀”,就是如此。当然,要绝对的东西南北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这是泛泛之词,不能当真。
第二个问题是大散关的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好像很奇怪,陈仓道上不是有个大散关遗址吗?
对,没错,这是大散关遗址,但是这里是清朝人认定的。其实这里是明代以前的二里关。往南再走到距离宝鸡50里的观音山(就是煎茶坪的下面),这里才是古大散关所在。
再加上修西汉公路的时候,在这里挖掘出很多的宋代遗物,赵祖康先生就题写了“古大散关”四字,很多人就误以为这里就是大散关的遗迹了。
说道观音山,这里还有一个中国铁路史的奇迹,可以称作是中国铁路坡度之最:把修公路的“之”字形线路,用到了修铁路上,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三层铁路足足爬升了十几公里!
这里有一个专业的词“展线”。早期修建铁路因为桥梁、隧道技术不发达,面对山区地形时,为了减缓坡度,就需要想方设法延长线路长度,以长度换高度,“展线”由此而来。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站
小学语文课本上曾经写过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上设计的“人”字形铁路,这在中国铁路史上是一个创举,“之”字形铁路就是“人”字形铁路的加强版,引用资料如下:
宝成铁路进入秦岭山区后沿清姜河盘旋迂回,铁路通过秦岭时,从杨家湾车站到秦岭大隧道直线距离只有6千米,但升高却达米,即每千米上升米。为了把坡度改为每千米只升高30米,能够通行火车,只能把铁路线反复迂回盘旋,在6千米的直线距离内盘绕了27千米;在任家湾和杨家湾之间的线路以30‰的大坡度急速爬升。为了克服地势高差,过杨家湾站后就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8”字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层叠3层,高度相差达米,即为世界铁路上著名的“观音山展线”。
现在宝成铁路这段线路还保留着,等下次我坐着绿皮火车走这条线的时候,再细细道来,我只是提醒大家现在过大散关的时候,记得在观音山附近看看这段铁路,不要错过了。
下面我接着写大散关遗址。
我那年是在一个细雨迷蒙的时候进入到现在的大散关的,没有里面没有一个人,我默默地转完这个景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吴阶吴璘二兄弟的丰功伟绩。但是“二吴”并没有死守大散关,而是选择在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塬”驻守,以人抵御金兀术的10万大军。最终金兀术不敌败走,这个战绩就是岳飞见到,也要大大的树一个大拇指。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雄关,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肯定不少,最有名的就只有陆游了,虽然只有一句,也名传千古。作为主战派的他,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僚身份入蜀,多次亲临前线,其中就到过大散关: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就是书写心中的愤怒、愤懑。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居家所作,当时已经61岁了。陆游号放翁,有人说他颓放,有人说他豪放,从这首诗,你看他是颓放还是豪放呢?
有了陆游的这首诗,其他写大散关的不论名头多大,都黯然失色,比如王维,比如杜甫。
我从大散关出来的时候,旁边的小饭馆里遇到一位老先生,一碗羊肉汤,二两老白干正喝的惬意,张口就是京片子。
老先生60多了,已经退休,一个人背着包全国到处逛游。自言辛苦一辈子,现在恢复了自由身,就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一走到。他前一站是大地湾古人类遗址,从天水徽县凤县转到这里,下一站就是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
我们的国家这么大,历史这么深厚,现在的交通又这么方便,一个人的旅程充满着自由和快乐,老先生感慨。
苦逼的我只有在假期用仅有的一点时间,算着日期到计划的地方匆匆而过。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一样呀。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