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村的致富梦
甘肃徽县张敬年
火石村是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小山村位于陇南市徽县城西13公里,也是从徽县县城进入大河店镇的第二个村庄。这里交通便利,从县城乘车到大河店镇,都是宽阔的水泥路上。当穿越文池村后,路边的“火石村”的路牌,“马鞍梁原生态养殖合作社(徽县青泥黑猪养殖场)”的大型广告牌,同时跃入眼帘,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顺着路牌的指示方向,拐弯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行大约3公里就到火石村。这里,属于山大沟深的青泥岭山顶,顶上地势开阔,是低山丘陵形成的一高一低的小盆地。山上植被丰茂,水土资源丰富,采光日照条件较好,气候温湿,秋高气爽,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这里,既远离城镇喧嚣,又无环境污染,还是甘肃省金徽酒业有限公司陈年老窖窖泥的取土点。这里的土,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及有机物质,应有尽有,长期吃这里的粮食、水果及出产,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还长寿,属于大河店镇有名的长寿村。这里,土地肥沃,土像火烧过似的,为红中带黑的黑麻土,既适宜庄稼生长,又适宜家禽家畜生存。这里的山,石缝里夹杂着大量的红土,石头与石头相撞迸射出火花,也是远古时代打石取火的源地,传说为火山口迸发后的残留之石,此石美其名曰“火石”,此村故取其名为:“火石村”。
火石村,世代儿女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有一头牛,吃饭不用愁”;也有“种一年庄稼,吃三年”的说法;“喂一头猪,够吃一年油”;“鸡蛋,鸡蛋,买衣换盐,也是零花钱”;是他们流传的口头语言。该村,属于典型的北方农耕小山村,辖三个村民小组,61户,口人。全村有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5.6亩,属于大河店镇有名的种粮大村,也属于大河店镇的“盆地粮仓”。这里种粮以小麦、玉米为主,以油菜、大豆、小豆、荞麦为辅,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卖粮,但粮食作物单一,附加值低,随着粮食市场疲软,每亩地收入多元,除去化肥、籽种、农药的投资,如果雇工收庄稼,连工钱都付不起,种粮几乎赚不到钱,村民增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里的人,年年种地,年年丰收,年年却挣扎在追求温饱的贫困线上。家家户户,不停息的劳动一年,只能穿暖吃饱,距离奔小康的日子越来越远,导致本村还有14户贫困户,64个贫困人口,度日如年。
一种信念,凝聚着火石村的力量;一种梦想,连接火石村的美好未来。火石村决不能拖全县致富奔小康的后腿。这是联系火石村脱贫攻坚的徽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刘永成和其他领导成员立下的军令状和许下的诺言。精准扶贫,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首先要弄清楚村情和民情,搞清楚扶持谁,如何扶,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落到实处。但真正要做到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做到精准施策,按时脱贫致富,谈何容易。公司化的产业是当今致富的主要途径,产业富村是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如何让火石村的村民找到“金钥匙”,会用“金钥匙”,是摆在扶贫干部面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这就要如何增强火石村脱贫致富的能力,如何增强村民有稳定收入的“造血”功能,让火石村彻底摆脱贫困,斩断穷根;让这里的土地不再贫穷。这是萦绕组织部长脑海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他率领的徽县县委组织部干部和大河店镇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走村入户,驻扎村里,就像分布在青泥岭山沟里一条条小溪,给村民想致富焦急而干渴的心灵,输送上新鲜的血液,输送上丰富的营养;又像一弯跨沟越岭的七色彩虹,给火石村的干部群众和贫困户带来希望和信心;又像一盏盏指路的明灯,点燃他们致富的美梦。
自徽县委组织部帮扶火石村后,大河店镇党委选派副镇长邢杨利驻扎火石村,具体抓落实,破解扶贫发展难题,他和组织部干部一道,与村社干部反复调研沟通交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集思广益,根据火石村林多,地多,粮多,草多,水多的天然生态环境,选定在马鞍梁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在传统一家一户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对具有市场前景的本地土猪“内江猪”杂交改良成廋肉型品种“青泥黑猪”,选用适宜圈养和散养相结合的方法繁育养殖。
马鞍梁像一条巨龙一样,蜿蜒盘旋在青泥岭上,几面山成朝贡似的对峙,上千亩的坡地,冬天既通风向阳,夏天又林荫蔽日,气候温湿,氧气充盈,最适合建生态养殖场,又有广阔的坡地散养,养猪条件得天独厚。“青泥黑猪”属于大河店镇深山老林散养的土猪,嘴长而尖,毛色黑而浓密,常用麦麸、玉米、青草、南瓜、洋芋混合饲养,猪吃饱后像野猪一样撒野,经常活动于荒坡山林之中,用嘴拱泥(喙食),在青泥中打滚嬉戏,吃青泥里的草根和树皮,人们称之为“青泥黑猪”。这里的猪不喜欢卧睡,喜欢乱跑,不易长肥长膘,生长周期长,两年才能长到二百来斤。但肉质鲜美芬芳,粗纤维型的瘦肉,色泽鲜艳,低脂原香,五花肉与瘦肉层次分明,摆在在商场购买,视角冲击力强,有吸引顾客购买的欲望和魅力。炒、煮、炖,有嚼头,醇香清爽而不腻,是农村结婚嫁娶、丧葬祭礼办酒席,厨师选用杀猪的上等美味佳肴。食之,绕齿留香,环绕三日不绝,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是人们追求身体健康,远离富贵疾病,减少药费开支的首选肉食品。
但要喂养“青泥黑猪”,生长周期这样长,代价又这样高,那能赚到钱,只能自食其用,也感到不划算。因为,现在饲料喂猪成为时尚,各种添加素,催肥素,催眠素,增长素,层出不穷,二百斤的猪最多半年就出栏。“病从口入”,吃出来的疾病,甚至心脑血管疾病和不治之症——癌症,有增无减,不管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富户,因病返贫,因病借债,高昂的医药费,过度的治疗现象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给不少家庭蒙上了阴影。人们要健康,要环保,要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人的身体健康,既是脱贫的基本条件,也是致富奔小康的唯一条件。但“青泥黑猪”只有在火石村少数农家饲养,如不推广,就几乎濒临灭绝,人们就再也找不到舌尖上的健康肉,放心肉。因此,抢救喂养“青泥黑猪”势在必行,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
目标找准,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道路畅通,砥砺前行,又要真金白银,更需要清晰的思路,让更多的扶贫“活水”浇灌致富的花朵。年,马鞍梁原生态养殖合作社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你帮一把,我扶一程。合作社不断强化定点单位帮扶、深化扶贫协作,创新广大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合力奏响扶贫开发的最强音—建设高标准的“青泥黑猪”养殖场。合作社流转土地亩,入股33人,入股30万元,多方筹措注册资金90多万元。徽县农牧局、徽县林业局除了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以外,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建成了高标准的母猪繁育圈舍、散养棚和散养铁丝网围栏,安装上摄像头监控的网络化设备和灯光保温设备。县委组织部亲自选购繁殖母猪10头,为合作社投入注册资金20万元,除村集体控股以外,还给14户贫困家庭和1户返贫家庭,每户入股元。
我们采访中得知,年,“青泥黑猪”养殖规模达到多头,已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徽县青泥黑猪”的商标,填补了原生态养殖,市民急需原汁原味的放心猪肉的空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通过徽县电视台的宣传,形成了“青泥黑猪”的品牌效应。合作社还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村官和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职能,他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造了电商平台,在网上和客户对接,让客户在网上下订单,交定金预购,然后给预定猪的耳朵上打上二维标识码。当客户打开手机,随时在网上查看自己预购猪的喂养、生长、散养情况,对养猪的过程,实施跟踪监控,并按自己的要求购买,来满足客户对原生态养殖健康食品的需求。这样的原生动态养殖模式,网上既宣传又营销,信息传播快,“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客户群成倍剧增,一时“青泥黑猪”供不应求。这样就形成了以销售渠道多,销售量大,来带动“青泥黑猪”繁育养殖迅速发展的良性循环。有望,年底创收60多万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的火石村马鞍梁杂草粮食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极具规模,原生态养殖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跨越青泥岭的万水千山不在遥远,连接大城市市场的网络却近在咫尺。猪耳朵上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