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蜀道,取巴蜀,常王天下。而青泥岭从地理的角度看:北锁秦陇,南控巴蜀,是巴蜀的屏障,且能“远通吴楚”,欲“常王天下”,必要尽力夺取之;从历史的记载上看:在青泥岭下影响最大、战斗最惨烈,并有着最大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是南宋时吴玠率领军队以少胜多抗击金兵南犯的“仙人关大捷”,这场战役,在军事史上创造了教科书般的典范战例。
▲仙人关之战
(一)
绍兴九年(公元年)六月的一天,还是在青泥岭的山道上,一支大军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进,他们全身缟素,肃穆的神情中难掩悲伤……漫长的队列中,一具棺椁被军士高高地抬起在肩头。棺中逝者名为吴玠,是军士们的统帅,前几日病逝于仙人关军营中。路边站立着许多闻讯赶来的百姓,他们虔诚而悲伤地目送着军士向河池(徽县古称)的方向远去,那里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将是将军英灵的最后归宿地……
▲吴山之上的吴玠墓
吴玠去世,曾让宋高宗罢朝三日,举国哀悼。
这是因为吴玠生前战绩赫赫,后世史书中常说的“南渡五大将”,只有他和岳飞的功业处于同一级别。吴玠一生擅长防御战,而岳飞似乎对野外战有着钟爱,南宋时期,他俩是沙场上最耀眼的双子星。
▲铁山之上的杀金坪
站在铁山上的一个制高点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山麓,有一块镶嵌在红黄相间梯田中央的台地,台地东北、西南皆为高山。
方圆数公里的台地上,种植有玉米与果树,生长茂盛,而平坝东、西则皆险绝悬崖对峙,当地文史学者说,这块台地名唤杀金坪,地名是吴玠亲自起的,从字面上看就充满森严杀气。顾名思义,杀金,就是和金拼杀的意思,这里的金,就是和南宋并称的金国。
在这里,吴玠和他弟弟吴璘曾率军与金兵发生血战。
而后世所说的仙人关,就在青泥岭主峰铁山西南侧脚下,沿嘉陵江东岸西下十里处,谷狭崖高,地名仙人关,后世俗称虞关。对古河池县周边军事与交通上的关隘要塞控遏作用极为明显,与四川剑阁剑门关一道素有蜀门称谓。
▲虞关乡新貌
(二)
如今的虞关乡,在嘉陵江边的江峡公路上,有一段从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一百多米半明半暗的隧道让人叹为观止。
它在提醒着人们,以前想要从甘入川,道路是何等的艰难。
站在江边四望,两岸峭崖对峙、青峰横陈,江谷幽深、碧水回还,可谓江山如画。
如画的江山,却是男儿好战场。
此时鸟声啾啾,花香细细。很难想象八百多年前的某天,山前奔涌着金戈铁马,山头箭矢密集如雨……
南宋时期的仙人关这一地域,多为塘泺沼泽,便于阻挡金军骑兵的进攻。东北的虞关,为嘉陵江航运的终点,是宋军武器、粮秣等物资的重要补给站。虞关以北紧连着铁山栈道,是川陕通路的险要之处。
公元年2月,金朝元帅完颜宗弼(又作兀术,金朝名将)调集骑兵10万余人,由凤翔经宝鸡、大散关,沿陈仓道南下,攻占南宋的凤州(今凤县北20里)、河池(今甘肃徽县)等地,进迫仙人关。二十一日,金军先占据了杀金坪东面的高岭,在岭上立栅安营,修连珠堡寨40余座,沿山势而下,进攻宋军。
二十九日,金军依仗十几万的军力、重甲铁浮屠和强大的攻击力乘势进攻宋营。吴玠命部卒强弓硬弩迎击,金兵死伤众多。此后金军主力万余人再攻宋营,又被吴玠击退。翌日,金兵又用洞子(攻城用具)和云梯余座猛攻宋军营垒,吴玠命发射床弩炮打碎洞子,用撞竿撞倒云梯,并命杨政等率领长枪防刀手深入金兵阵中刺杀,再一次击退金军。输红了眼的金军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两路夹攻宋军,还出动虚棚、战楼(都是有防护设备的攻城用具)攻城,突入杀金坪宋军的第一道防线,宋军只好被迫退守第二隘。
金军对杀金坪第二道关隘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吴玠亲督士卒,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弓坚箭利的特长,用神臂弩轮番猛射,金兵死伤很多。
三月初一,金军又集中兵力猛攻宋营西北城楼,战斗十分激烈,到了晚上,吴玠命宋军于仙人关四周山上各处举火、擂鼓,惊扰金兵。接着吴玠诸将分别多次攻入金兵营寨。金兵惊溃,被杀万余人,完颜宗弼连夜拔营退走。吴玠趁势追击,扩大战果。初二,金军企图改道由七防关(今康县境内)、白水关(今徽县西南)入川,吴玠又暗遣精兵迂回至金军寨后,袭破其大寨,金军死伤万余,连夜遁走。
仙人关大捷,给金军妄图侵掠四川的企图以极大打击。在此役之前,金人自元帅以下皆携家眷而来,决意要进占蜀川,惨败后,方知吴玠吴璘昆仲不好对付。仙人关之役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仙人关之战后,终兀术一生,都不再进川陕半步,甚至后来金廷想调他回陕西再次主持战事时,他都不愿再去。恐怕是和尚原战役(公元年)和仙人关战役的两次皆败,让他无法释怀吧。
(三)
而一旦兵事消弭,和平降临,青泥古道便由兵道变成了商道、茶马古道。
陇南地区是我国少有的既产茶又出骏马的地区,并且青泥岭在地理上还处在“茶马古道”的要冲。
与青泥岭蜀道有关的“茶马古道”有两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内地的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其茶叶的路线是从巴蜀地区经汉中、略阳过青泥岭到徽县,再经天水至长安、兰州,然后向西北,到宁夏、新疆等地换回马匹。这条路与“丝绸之路”相连,走向中亚、欧洲。第二条是“蹚古道”,也叫“西南丝绸之路”。这条路东起四川产茶地雅安,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向不丹、尼泊尔和印度。
这两条路都要翻过青泥岭,从唐朝开始,就一直很繁忙,朝廷还在青泥岭的半山腰设置了一个大型驿站“青泥驿”。
一条商路的兴盛繁荣,必然带来许多就业岗位。在史料中就有朝廷出资改善运输工具、增加装卸茶包军士待遇和沿路增建运输军士宿舍的记载。同时,由“茶马互市”衍生的茶叶加工、马匹培养、专业运输、仓储及驿馆、酒家等服务行业也繁荣起来。
到了两宋时期,青泥岭上古道进入最繁忙的时期,那些经过长途跋涉,要经青泥岭去蜀地的文人墨客、商旅官员大都会选择在驿站休整,吃饱喝足,为翻越青泥岭做足准备。
▲九碗三行子
如今在青泥古道附近的村落中,还流传的“九碗三行子”美食,据说就源自蜀道驿站,这九道菜,是徽县乡村最原生态的宴席,九道菜肴分别是:夹沙肉、东坡肉、片子肉、排骨、小酥肉、丸子、烧豆腐、酸汤、粉条,无论从南北或东西哪个方向看,都排列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子”。
一碗碗乡村美食佳肴端上来,口齿之间,碰撞着味蕾的浓情蜜意,更燃烧着对青泥古道文化的炽热情怀……(文·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来源: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联系邮箱:gshxccoo
.co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