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如练青峰秀方鹏霏陕西略阳城北一百里远的白水江,是陕甘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古镇。这里群山环抱,嘉陵江水盘山绕谷,飞珠溅玉,象一条雪白的水带,因此镇名叫白水江;据明《嘉靖.略阳县志》载:“白水之名始于汉”。宋无名氏诗:白水远天来际,青峰近插云中;一曲山歌樵子,半簑烟雨渔翁。白水江在西汉时为白水县,汉高帝(前)置;西汉、东汉均属广汉郡。因此,史料记:“(白水)或因旧县而称之”。《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越巂任贵亦杀王莽大尹而据郡降,遂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宋称仙人关)”。可见,白水县的白水关为候丹所开。三国曹魏司徒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四》记:“按白水之名始于汉,有白水县与葭萌县,同属广汉郡”。白水县历西汉、东汉、三国至西魏皆因之,五代县废改白水路,惟葭萌存。其实,白水路早在东汉就开通了,《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会公孙述遣兵寇南郡,乃诏嚣当从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溃其心腹。嚣复上言:白水险阻,栈阁绝败……”。白水江流传着许多神话趣闻和名人故事,其中东汉刚直不阿的三朝太尉、“北斗喉舌”李固轶闻最为感人,《后汉书.李杜列传》记:“李固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梁州记》曰:“(略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东汉”北斗喉舌”李固遭贬,途经白水县时解授印信,不与为官,直接从古蜀道经略阳驿、硖口驿、青羊驿等回城固故里赋闲。其实,真实情况是:白水县令与李固友好,在白水县令的帮助下,李固在此”解印绶”后,隐姓埋名,到寺院做了和尚,直到朝庭恢复李固朝中原有官职,李固才二次出山。白水江实质是嘉陵江上游,汇集了多条河流而成,《水经注.卷二十》载:“白水江,浊水者是也,青泥亦水名。白水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合空冷水,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白水又东南,径白水县故城东,即白水郡治也。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白水又南径武兴城东,又东南,左得刺稽水口,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据《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记:汉代的汉阳郡是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西汉时,西县属陇西郡;东汉时,西县属汉阳郡,即三国时的西县城,今甘肃西和县。白水江汉代隶属广汉郡,宋时属利州路。北宋时陕西蜀道与汉阳郡(秦州)同路,其路起于凤州河池县之河池驿,开路五十余里,作阁道亭屋至二千六百余间,其功伟矣!属自陕入蜀栈道之首途。北宋任雅州知州升任尚书职方员外郎的雷简夫,途经汉中府时,朝廷令拨银修筑古蜀道青泥岭段,嘱记此盛事,遂撰文并书《新筑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曰:“可与汉之郙君开通褒斜道、魏之李苞通阁道并题名并垂不朽”。雷简夫《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于北宋嘉祐二年()二月六日镌刻,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城南28公里大河店镇大石碑村公路左侧的悬崖上,至今犹存,保护良好。青泥岭是古蜀道中最为艰难险阻的一段,峭壁千仞,高耸入云,江水滔滔,吼声震天,道路崎岖,九曲八湾。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因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险难行,倡议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安军刘拱、权知长举县事良友、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数县军民,费尽周折,历时4月,修成自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新路50里,沿途作栈道阁亭间,邮亭、营屋、纲院间,缩短旧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驿,减省邮兵驿马人骑,每年减省驿廪铺粮石,畜草围,精减执事役夫30余人。雷简夫《新筑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记述的正是这样一段史实。碑刻通高2.8米,宽1.88米,额篆“新修白水路记”6字,正文楷书,右起竖写,26行,每行37字,共字,笔力苍劲,字迹工稳,文字至今完好无缺。《新筑白水路记》的文史价值在于:其书法浑厚方劲,潇洒俊逸,静穆瑰丽,所呈现出来的博大跌宕的气势为历代书法家所效法和称颂……此碑反映古蜀道兴废变迁史实及古代交通运输状况,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和文物资料,历代学者以及交通运输部门均十分重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毕阮《关中金石记》载:“案白水路因江为名。《太平寰宇记》有:左溪水入嘉陵江者即是”。白水江辖地北部的长峰村,北魏时曾设苌举县,为槃头郡治;北周属落丛郡;隋初废郡改为长举县,立县余年,元至元二十年()废县并入兴州(今略阳县)。白水江及其辖地历史上曾两次设县(白水县和长举县),故,集镇街道宽阔,面积大,人口多。宋史上有名的十三处大捷之一“仙人关大捷”,就发生在白水江镇北的长峰村仙人关。仙人关高耸巍峨,悬崖夹峙,险峻陡峭,云雾缭绕,山势如刀劈斧削一般,云树横生岩缝,危崖嶙峋狰狞,地势极为险要,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关隘,古蜀道和古汉道均经此交叉经过,是北方进入南方的咽喉要地。据明《嘉靖.略阳县志》记:西汉韩信曾由此袭兵古道”;东汉的来歙曾屯兵于此,建立奇功;三国时的汉中王张鲁,也曾在此埋伏兵马,杀死朝庭派来执掌汉中的官员……但最有名的还是南宋大将吴玠、吴璘兄弟俩,在此修堡筑垒,安营扎寨,南拒西南异族骚扰,北抗金军入侵,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早在南宋绍兴元年(),宝鸡和尚塬第一次大战之时,吴玠就派吴璘在仙人关左侧修筑了一道关隘;吴玠驻守仙人关后,又在险要处修筑了第二道关隘,积粟缮兵,列栅筑垒”,静等金军到来。南宋绍兴三年(年)十二月,金国元帅金兀术,率领十万大军,向宝鸡和尚塬杀来。宋军守将吴璘与其兄吴玠早已商定放弃和尚塬,集中优势兵力固守仙人关,有效大量杀伤金军。金兀术以为顺利攻克了和尚塬,傲气不可一世的凿山开道,循岭东下,一路挺进,向仙人关奔来。南宋绍兴四年()二月,金兀术决意攻占仙人关,打开南下大门,占领蜀川,然后沿长江东下消灭南宋王朝,入主中原。吴玠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率六千兵士埋伏在金兵必经之地的铁山以南栈桥阁道两旁,杀死杀伤金兵一万多名……二十一日,金兵进至仙人关下,在平地上立栅安营,建以帐篷为主、垒石为城的连珠寨40余座与宋军对垒。吴玠以逸待劳,即通知驻守于阶州、成州之间的七方关其弟吴璘向仙人关靠扰,秘密袭击金兵营寨。吴璘率军从七方关昼夜兼程七天到达仙人关。吴阶领万余兵打开寨门,与吴璘前后夹击金兵营垒,杀死金兵两万余人,极大挫伤了金兵士气。27日,金兵大举进攻仙人关,吴阶、吴璘率军据险抗击,经反复激战,将金兵击退。29日,金兵进攻更加猛烈,金军立炮数十座攻击宋军。吴玠命将士以炮石还击,以弓矢御敌,金军屡攻不克。30日,金兀术大怒,命金兵用洞子(攻城用具)和云梯余座猛攻宋军营垒。吴玠令发射床弩炮打碎洞子,用撞竿击倒云梯;并让杨政率领长枪防刀手冲入金兵阵地刺杀,打乱了金兵阵脚,再一次击退了金军。吴璘见战斗愈来愈激烈,形势非常严峻,为鼓舞士气,他用刀在地上划了一道线,对将士们说:我与你们一道坚守此地,决不后退,若谁后退,定斩不饶!于是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的勇气,个个一马当先,直杀得浑身是血,只能看见两只眼晴灼灼闪光。金兀术左攻右突还是攻不下宋军堡垒,于是又将大军分为两队,采用两面夹击的战术攻击宋军。金兀术亲率精兵从东边进攻,命副将韩常领兵从西边进攻。吴玠大笑道:天赐我机矣。吴玠机动灵活,抓住战机,令吴璘率精兵六千打穿插战,冲于金军两阵之间,奋勇砍杀,对韩常所率军卒形成扇形迂回包抄。金军大乱,死伤无数。待金兀术回过神来觉醒合围时,吴璘一声令下,急速撤回关寨。在大量杀伤金兵有生力量之后,吴玠主动放弃第一道防线,领兵退入第二道隘口防守。金兀术命金兵两阵人马合二为一,步步紧逼,猛攻不止。并下令金兵身穿两层盔甲,也就是全甲重骑“铁浮屠”。所谓全甲:就是士兵和坐骑战马都身披重甲;“铁浮屠”:是一种重型盔甲,由长方形的甲条层叠联结而成。“铁浮屠”对于普通的弓箭、刀枪具有比较好的防御能力,一般刀箭很难直接穿透形成杀伤力。吴玠少年时就熟读兵书,二十岁时经常研究兵法布阵,在与金兵的拉锯战中创造发明了神臂床子弩,还研究出新型战法驻队矢“———即利用强弓劲弩连发速射威力大的床子弩箭矢置敌人于死地,打阵地防守战十分有效。吴玠早有所备,因为在南宋绍兴三年()陕南金州(今安康)饶凤关追杀金兵时就掌握了金军铁浮屠的功能,利用驻队矢战法足能打破铁浮屠。吴璘组织将士,利用特制的强弩劲弓神臂床子弩,发挥驻队矢特长,居高临下,连发不绝,轮番猛射,箭如雨注,使身披重铠、以铁勾相连、鱼贯而攻的金兵,人人成了箭靶,只有中箭之招,没有还手之功,金兵中箭而死者层层迭迭,尸体垒的比人高!但后面的金兵还是踩着自己人的尸体强攻不止……天色将暮,金兀术见仍攻不下宋军营垒,伤亡又十分惨重,心中十分焦急。他立在马上向四周观察了一番,见西北角有一楼,便喊道:有办法了。第二天,金兀术命令金兵全力攻打西北角堡楼。吴玠令姚仲登上堡楼与金兵对抗。楼将倒,姚仲令士兵用绳子将堡楼拉正缚紧。金兵又改用火攻堡楼,当金兵把火箭射入堡楼时,姚仲令士兵用早己备好的酒缸装水灭火,金兵火攻失败。再次强攻,又被击退,尸横遍野。吴玠见不能这样老与金兵疆持下去,在情急之下,派杨政、田晟各领一支精兵冲入金兵阵中,用长刀、大斧左砍右杀,将金兵冲了个四零八散,使金兵不能集中攻击西北堡楼。吴玠深知金兵连日攻战,十分疲惫,便采取主动防御战略,即变换战术,以攻为守。挑选精兵,白日睡觉,养精蓄锐,晚上派王武、王喜二位将领,各率精兵三千,分紫、白二色旗帜,半夜杀入金兵大营。金兵还在熟睡之中,无数士兵在睡梦中掉了脑袋!随即,吴玠又令宋军在金兵营寨的四面山上燃起熊熊大火,将整个山岭、沟谷照得灯火通明;并令士兵将战鼓擂得惊天动地。一时间,金军不知所措,兵营大乱,仓惶之中,四面逃窜,溃不成军。金兀术束手无策,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反击,金兵乱做一团,人马相残;王武、王喜两队人马只顾砍杀,金兵死伤五万余众。与此同时,吴璘密令一队人马走小路,去偷袭金军后横山寨,劫走了金军全部粮草辎重。金兀术听到粮草被劫后立马丢魂落魄,失去了战斗意志,在慌乱中,急令残兵败将连夜逃跑。吴玠运筹惟幄,料事如神,早已料到金兵此役败退无疑,因此在坚守第一道隘口防守时,就暗遣统制张彦领兵二千在横山埋伏截击金兵;又令统制王俊领大队人马埋伏于河池(今徽县),扼住金兵退路,尽量不使金兵漏网。自已与其弟吴璘则领兵紧追不放。金兵本是仓惶败退,又先遇张彦伏兵截击,后中王俊大队人马埋伏,死伤不计其数,沟谷处处都是尸体,据传死伤两万多人;并且,金军所有将校无有不带伤者。在仙人关战役之前,金军自元帅以下皆携家眷而来,决意要打开仙人关,直捣杭州,夺取南宋政权。仙人关战役中,所有家眷皆毙命,有的连尸体也找不到。仙人关一战,金兀术方知南宋有奇才,深知吴氏兄弟俩不好对付。据传,金兀术率残部退回凤翔城内时不足六千人马。只好驻守凤翔,以军屯田,作长久打算,从此再也不敢南下攻打仙人关了。随后,吴玠主动出兵进攻,击败金军,收复凤州、秦州、陇州和大散关、和尚塬等地。7月,朝廷表彰仙人关大捷之功臣,皇帝高宗赏赐给吴玠自己所穿的战袍、器甲;又在亲笔信中说:“朕只遗憾相隔遥远,不能抚其背啊;并授于吴玠为检校少师,迁为奉宁、保静两地节度使。宋金两军从此对垒于渭水两岸。仙人关大捷既是南宋十三大捷之一,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南方百娃安居乐业和巩固南宋江山至关重要,使南宋王朝得以偏安余年。白水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层深厚,在汉唐就是古蜀道、古汉道上的一个交叉驿站,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儿留下了不少诗赋和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有唐李白在白水江青泥岭写下的《蜀道难》;唐杜甫、李商隐等摩崖石刻亦别具风彩;唐无名氏白水驿诗:夜渡白水泥正滑,晓启朱扉雨初歇;春禽枝上闹春风,残月山头照残雪。“家国不负青山在,青山依然照家国”。白水江川道两岸土地肥沃,出产的大米色鲜味香,很有名气;土特产有木耳、药材、蜂蜜、核桃、生漆、枇杷、天麻等。白水江山势峥嵘,沟壑险峻,矿产丰富,已探明的有铁矿、金矿、高岭石、五花玉等,特别是褐铁矿,储量大,品位高,卖到大连、甘肃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故,白水江也成了陕南冶铁铸造基地,出产的铁锅、铁铧、白水鼎等,历史上驰名省内外。白水江街道上路宽店新楼房多,银行、医院、区公所等许多机关单位都设在街两旁。宝成铁路穿街而过,公路四通八达,西上甘肃、南下四川、东去汉中、北进西安都很方便;每到一四七逢集日,陕甘两省的群众都带着山货士特产,到这儿赶集做生意,十分热闹。远眺白水江是一条长长的峡谷,但那钟灵毓秀的风光却让人惊喜不己:青山碧绿,白水如布,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挚友,白水在峡谷中潺潺绕行,不时在巨石间奔泻撞闯,在崖璧上溅起白色珠帘,一路奔向远方。两岸的山,像两道高耸入云的屏障,将白水夹在中间,森然壁立,悬崖巍峨。一眼望去:拔地而起的高山、错落有致的悬崖,却都被绿树所包围,一望无际,绿意盎然。除了山、水、树木,这里历代修建的亭、桥、寺庙,也与山水相映成趣,鸾翔凤集,如入仙境。但人们最爱去的是药水洞,从镇东走不远,就看见高约十丈的山洞,内有一石钟乳,常年滴水,注入石缸中,缸大四人围不住,深尺余,水滴其中,不满不溢,山民如有病,取石缸中水饮之即瘉,故称药水洞,为略阳八景之一的“药水疗疾”!白水江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松青柏翠,年于右任先生离陕返沪,途经此地赋《白水江》诗一首:白水江头未了情,孤舟一夜入嘉陵。云封蜀道无今古,鬼哭周原有废兴。野渡招摇村市酒,荒城出没戍楼灯。阳平关下多雷雨,净洗西南恐未能。(原载年5月23日《陕西农民报》.陕西城镇;今年结集出书重新修改、润色后发表)年10月13日作者简介:方鹏霏,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有关报刋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小小说等多篇,荣获中、省、市有关报刋杂志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20多次;年8月,《五千仞岳上摩天》初次荣获网络媒体《中国散文网》散文一等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8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