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直面“短板”精准发力
——陇南市全力打好脱贫攻坚“3+1”硬仗纪实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
一直以来,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都是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聚焦贫困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陇南在实施高标准脱贫任务的过程中,直面“短板”问题,精准发力,全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及安全饮水的脱贫攻坚“3+1”硬仗,让陇南农村贫困人口的上学、看病、住房、吃水等,样样有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户,涉及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学段名学生;
全市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实现%参保,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有病不敢看、有病看不起的难题;
全市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工程处,稳定解决了个乡镇个行政村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全市贫困群众民生水平进一步全面提升,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补教育短板:培育“希望之花”
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乡村教师队伍稳步提高……
如今,行走在陇南大地,处处看到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景色,更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精准扶贫给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近年来,陇南紧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底线工作要求,以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教育资助政策落实和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三大任务为主要抓手,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完善先进的教学设备、橡胶防滑体育场、干净整洁的食堂……过去,这些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如今在陇南偏僻的学校变成了现实。
陇南紧抓国家实施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契机,进一步完善中小学配套设施,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据悉,至年,“全面改薄”项目总投入资金万元,校舍建设项目个;设备购置项目个,全部完成安装并已投入使用。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要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市教育局负责人说。
尹慧是洛塘中心小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爷爷奶奶身体不太好,父母要照顾他们,没办法外出挣钱,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很好,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校每学期补助元。“这些补助基本够我的生活开支,家里负担减轻,我也可以安心学习了。”尹慧说。
在全市,同尹慧一样受益教育精准扶贫的学生还有很多。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户,涉及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学段名学生。截至去年9月,全市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无因贫失学辍学,累计劝返学生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人),劝返率为%。
值得一提的是,陇南还积极按照“兜底线、保基本”和“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各项资助落地见效。
去年,全市共落实国家和省上各类资助项目13项,累计发放资金万元,受助学生达到98.4万人次。同时,地方兜底资助成为国家政策性资助体系的有效补充。
补医疗短板:开出“靶向药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近年来,陇南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积极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开出“靶向药方”,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核准患病人群、加强人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使健康扶贫精准到人,落实到病,明显提高了医疗保障能力,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我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56岁的石翠琴提起如今的健康扶贫政策,言语里满是感激。
石翠琴是徽县水阳镇石滩村人,由于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长此以往,超负荷的劳动致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
“去年腊月的一天,我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突然颈椎病犯了,一下子就晕了过去。”说起当时的情景,石翠琴仍心有余悸。那次,医院住了整整半个多月。
“我当时入院时没有交一分钱住院押金,只是出具了身份证和医保证,医院也很快为我进行了全面检查。出院结算时,我自己仅交了不到20%的费用,其余部分政府全给报销了。”石翠琴告诉记者,要是没有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自己一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去治病。
石翠琴的情况只是陇南健康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陇南积极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镇、贫困县健康扶贫“一保四有”政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将健康扶贫精准到人。
目前,全市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实现%参保,从根本解决了贫困群众有病不敢看、有病看不起的难题。也通过健康扶贫的“靶向”治疗,彻底斩断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穷根”,为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补住房短板:确保“住有所居”
四月的陇南,春风化雨滋润山川大地。坪垭山的冰雪融化了,田间的青稞已开始拔节孕穗,红白相间的藏族风格的楼房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田野中。
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坪垭村一套平方米的新房子里,煤气灶上正煮着粥。李吉地卓玛和丈夫去年5月搬进移民新村,结束了结婚十几年来在破旧土坯房里的生活。他们在墙上贴了精美的图画,挂上几幅漂亮的照片,屋子显得整洁、温馨。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李吉地卓玛说,自去年丈夫出事故瘫痪后,生活一直很困难。搬进新房子后,帮扶单位帮着开了个小卖部,第一次让他们觉得生活又有了盼头。
李吉地卓玛笑着说:“我现在每天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还有低保,只要自己愿意干、肯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搬新家、住新房,意味着新生活的起点。
过上好日子的,不止李吉地卓玛一家,“住上新房子,交通水电都便利,这么好的事,到现在还会觉得像是在做梦。”原来的坪垭藏族乡地处高寒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今年22岁的王建干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眉眼间全是喜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以“实现所有农户基本住房安全有保障”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全力解决群众住房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市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其中,至年,省上共下达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户,落实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19亿元,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
一座座新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个村落生机焕发。室内卫生间、厨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墙面砖、外墙涂料光洁明亮。住房的变化见证了一段农村改革的历史,书写了新时代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
如今,在这个干净、舒适、整齐、美观的藏乡社区,一排排绿树下孩童正在欢跑,广场上村民们聊着生活的趣事,一群幸福快乐的藏家儿女载歌载舞,歌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补安全饮水短板:涓涓细流惠民生
“原来都是挑水吃,遇上下雨天路不好,挑水很不方便,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既方便又卫生。”望着自家院里的自来水,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村民曹进学一脸的满足。
陇南山大沟深、人高水低,农村人畜饮水一直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作为全市为民办实事的事项之一,坚持不懈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上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饮水安全工程埋在地下,做在心里,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我们拿出了为父母办事的劲头儿给群众解决饮水问题。”礼县基层水利干部如是说。
截至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工程处,稳定解决了个乡镇个行政村,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喝上水、喝好水,是农村群众真切的期盼。随着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逐步建成,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用上了更安全、更可靠、更放心的自来水,一些地方病、多发病逐年减少,甚至被根除,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
农村群众用上了和城市一样清洁的自来水,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了水利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以管理制度创新为重点,不断探索破解农村饮水工程面广量大,保证工程长效运行难题,取得明显成效。
对分布零散的大部分单村项目建成验收后,移交工程受益村社,由受益村(社)成立该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由协会推举有技术能力的人员进行管理;对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建设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项目将逐步由各县水务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实行了公司经营管理,市场化运作,以水养水的管理模式。我市还把示范点建设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建成了一批体现管理信息,科技含量高,公司化运行管理的工程。
两当县金洞乡、成县黄渚村等地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安装了自动化装置,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监测供水量、余氯等状况。
武都区马街、安化、三河镇等集中连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公司化经营,由计算机监控运行,建成了高标准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深受群众欢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陇南全力打好“3+1”硬仗,高标准筑牢脱贫攻坚基石,让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幸福感得到了大幅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与全国全省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会实现。
(记者韩县银张美乐马海涛袁媛远马丽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75.html